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國台辦「挺管」意欲何為?

2018年5月6日

有評論建議,台灣不妨以「全民公投」方式決定台大校長人選;香港人不僅要捍衛母語,還要記住港史有多個版本。

https://p.dw.com/p/2xG7C
Hongkong Proteste für Demokratie
2017年10月1日,香港民眾走上街頭要求更多民主圖片來源: Reuters/B. Yip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拔管案,中共藉機掀起台灣學界的文革運動!》,作者陳昭南認為,在"台大校長"風波中,國台辦公開"挺管",不只是火上澆油,更徒然讓整個事件拔高到政治對決的最高層次。於是,挺管或擼管這件事,就絕對不會再只是個單純的"誰來當台大校長"的"法律與道德"問題了。從國台辦馬曉光的說法裡,我們不難嗅到一種味道: "因為管中閔是我們的人 ,所以小英政府才會採用雙重標準故意打壓。"

文章說,在這件"卡管&擼管"公案上,與其聽任一大堆不相干的政學商加黑幫紅幫人士每天扯一大堆法律問題、道德問題,還不如只問一個最基本的課題:這位管爺既有能力通達天朝且還請出天朝公開表態挺管,那我們何不來個最熱門而流行的"全民公投":把台大校長開放給全民來決定?問問台灣人民肯不肯讓直通天朝的管爺就任台灣NO.1的大學校長?

粵語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粵語是我們的故鄉 一個被攻打中的故鄉》,作者盧斯達說,香港網民發現,教育局向全港小學派發的多份普通話課程資料中,有文章竟然說"粵語不是香港人的母語",這是是帝國對屬地的政治再教育,是對語文或廣義教育的再政治化。

文章認為,中國在香港的政策,沒有一項離開按照史達林定義重建民族的藍圖:"包括這些教育政策的倡議和執行,經濟文化政策,甚至看來中性的基建交通,全部都是執行一場隱性的、針對香港人的民族清洗"。作者說,很多人覺得維護香港獨特文化,與政治港獨不同,中間有迴旋空間。但實際上兩者都是殺頭的買賣。說粵語,就是隱性港獨。"中國現在是這樣看的,政治現實是如此,我們也不妨這樣看,要用民族的心態來看自己使用粵語這種行為"。

別忘了港史有多個版本

香港《明報》發表文章《當中央在港恢復行使書寫歷史的主權》,作者馬傑偉認為,史料浩如煙海,選寫什麼、隱沒什麼、用字遣詞皆有行使主權的深意。面對近年"人心回歸"的挫折,尤其是本土青年抗拒中國身份,各種文化表述,中央政府積極修改,由國歌立法、執正議員宣誓、標籤港獨與自決、倡議改用中式步操及街名地名去殖,到最近教育局審視歷史教科書用語,凡此種種都是在重新編織一個文化之網,讓主權落實其中。

China US-Delegation Gespräche zum Handelsstrreit
美國代表團上周就貿易爭端出訪北京圖片來源: Reuters/T. Peter

文章說,當中央在港恢復行使主權,港史訂定,勢在必行。你和我也許可用平常心面對,認清港史有多個版本,英方、中方、本土學者筆下港史各有不同。強烈的政治表述往往隱沒了不受認可的經驗實體,政客官員以一種"as a matter of fact"的態度宣告官方視野的香港史,我們必須清醒提問,認清政權與不同歷史版本的唇齒關係。而最重要的,唯望有心的學者與文化工作者有勇氣書寫官方史觀以外的香港故事。

中式貿易談判的勇氣與智慧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中式貿易戰 勇氣過剩智慧不足》,作者李平說,中美第一輪貿易談判未能取得理想成果,北京官媒無非是"初戰告捷"、"彈劾壓力下的川普开始出價"心態的延續。儘管美方點燃貿易戰的烽煙後連環出拳,顯得更咄咄逼人,但中國的應對多是訴諸於民粹情緒,寄望於以一黨長期專政對抗"美帝"的選舉和任期制,這是處理國際政經事件時又一次典型的勇氣過剩、智慧不足。

文章說,中共一向自詡一黨專政的行政效率高於民主政制,這種心態在今次中美貿易戰中同樣顯露無遺。《紐約時報》引述中國官員表示,中國的一黨制政治體制、習近平對權力經久不衰的控制,意味著中國在任何貿易爭端中都有比美國和川普有持續更長的時間優勢。美國豪華代表團的公開談判對手只有一個──中國副總理劉鶴。這是權力分離的美國代表團與權力歸一的中國官員的交鋒。不幸的是,外媒披露,美國談判代表團的開價,包括要求中國每年減少貿易順差1,000億美元、停止對中國製造2025的財政補貼、關稅降到不高於美國水準等。這些消息傳到中國後,媒體又稱"14億國人憤慨了",宣言要坦然面對美國的貿易戰、技術戰,"都崩了拉倒,看誰先受不了"。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