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在開放與保守之間的歐中經貿關係
2017年3月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投資者看來是對歐洲情有獨鐘。根據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以及榮鼎資詢公司(Rhodium Group)的一項調研,2016年,從中國流向歐洲的資金達400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77%。400億美元中,將近三分之一流向了德國,其中包括收購機器人廠商庫卡(46億歐元)、機械製造商克勞斯瑪菲(10億歐元)等重大併購案。同期,歐洲在華投資額則為80億美元。
歐盟駐華商會主席武特克(Jörg Wuttke)對中國人的大胃口倒不感到奇怪。他指出,一個國家的出口額與對外投資額之間總是有著關聯,像德國這樣的出口大國通常也是對外投資大國。不過,武特克也指出,此前中國對外投資長期走低,卻另有原因:"中國人當時缺乏足夠的經理人,因此無力將海外併購整合到自己的企業架構中。"他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現在更加自信,而且作為出口大國,現在也填補了海外投資方面的空缺。"
"中國人最好還是自己玩十三五"
當然,中國如今在海外大舉投資,其意義遠不止"補課"。歐盟駐華商會現在就擔心,隨著中國在歐投資額的上漲,中國政府對歐洲的影響力也會不斷增強。3月7日,歐盟駐華商會將發布一份報告,其中將呼籲歐盟方面仔細審核由中國國有企業進行的併購行為,指出這些併購是在為中國的工業政策服務。"中國製造2025戰略"是北京工業政策的核心綱領,其中不僅僅訂立了將中國從"世界工廠"升級為高科技強國的目標,還就市場佔領份額做了具體的計劃。
武特克就此問道:"我們歐洲人花費了幾十年時間,努力將我們自己的政府排除於商業行為之外。難道我們現在又想要更多的國家干預?"他隨後說:"我們可不想成為'十三五規劃'的一部分。中國最好還是在自己國家搞這一套東西。"
呼籲對外資併購加強審核的不僅僅是商會。不久前,德國、法國、義大利三國的經濟部長聯名致信歐盟貿易專員,警告在併購、出售中,歐洲的技術存在流失的風險。三國部長在信中要求對來自非歐盟國家的投資加強審核,尤其要對受到外國政府資助的投資、被納入某一政府策略的投資以及不符合對等原則的投資加以限制。比如,如果投資者來自一個對外資不完全開放的國家,那這筆在歐投資也很可能通不過審核。
"不能濫用擋箭牌"
這一建議針對的是中國。北京也從不掩飾保護本國關鍵產業的意圖,並且堂而皇之地以"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為理由。歐盟駐華商會主席武特克則認為,這一論據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比如,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在有些行業,中國人已經是全球市場的領跑者。'我們是發展中國家'這塊擋箭牌,中國到底還要用多久?"
根據經合組織的排名,中國依舊是屬於不開放的經濟體,其開放程度甚至不及俄羅斯或印度。武特克認為,這也是歐洲在華投資去年劇烈縮水30%的原因之一。
不過,中國方面近期倒是展現出了善意。在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全球化唱贊歌。隨後,中國國務院發布"五號文件",表示將在金融保險等服務行業、製造行業、採礦行業放寬對外國資本的限制;這份文件同時還指出,電信、網路、文化、教育等敏感產業將"有序開放"。
歐盟商會的武特克則不想對中國國務院的這份文件之意圖做過多的猜測。他對德國之聲表示,今後他將不斷向中方提起市場開放這一議題。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 [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 [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