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的最後通牒「不好使」
2012年8月2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聯合國安理會的最後通牒已經不止一次地以無效告終。蘇丹以及去年七月分獨立出去的南蘇丹國對雙方共同邊界的劃分以及石油資源和收入的分配所產生的爭議未能在8月2日之前得到解決。為此,聯合國安理會根據5月2日通過的2046號決議,要求這兩個非洲國家在非盟的調停下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和平談判解決衝突,否則將對其實行制裁。非盟已經派遣南非前總理塔博‧姆貝基(Thabo Mbeki)前往亞的斯亞貝巴進行調停。
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有關制裁蘇丹的決議。與敘利亞衝突相比,此次聯合國安理會至少在決策能力方面有了明顯的區別。迄今為止,北京和莫斯科在制裁敘利亞問題上3次投票反對,阻止聯合國的決議獲得通過。
蘇丹對最後通牒不屑一顧
儘管安理會一致通過有關制裁蘇丹的決議,但是蘇丹總統奧馬爾‧哈桑‧巴希爾領導下的蘇丹政府對最後通牒不屑一顧。在亞的斯亞貝巴參加和談的蘇丹代表團發言人西迪克說,他的國家"不會被最後通牒嚇倒。"此前不久,蘇丹拒絕了南蘇丹國對所有爭議問題提出的妥協建議,並表示沒有任何商討的餘地。
聯合國安理會的最後通牒遭到失敗之後,將在8月 9日非盟調解人塔博‧姆貝基發表其報告之後才將討論採取進一步措施。據稱,擁有否決權的5個常任理事國還未確定下來,如何落實2046號決議中提出的制裁措施。
兩個國家均被制裁?
美國認為蘇丹應為和平談判的失敗承擔主要責任,並且在英國的支持下,敦促國際社會盡快對巴希爾總統領導下的蘇丹政府實施政治和經濟制裁。而俄羅斯和中國則認為應對衝突雙方實行制裁。
對兩國進出口的經濟制裁幾乎行不通,因為聯合國安理會實行的石油禁運很少能夠發生作用,本來衝突已經導致兩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減少到最低程度。除了石油,蘇丹和南蘇丹幾乎沒有其他的可出口貨物。
應實施哪些制裁措施?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於2005年通過了針對當時的蘇丹國的軍售禁令。在此之前,俄羅斯和中國是蘇丹的主要軍火供應商。莫斯科和北京現在要求將武器禁運也擴大到南蘇丹國。但是這一要求可能會遭到美國的否決。
凍結兩國政治和軍事領導人員的國外賬戶或限制其入境等措施也效果不大。 自2009年以來,蘇丹總統巴希爾原本受到聯合國安理會提起的一項起訴,並且國際刑事法院也對其頒發了逮捕令。但是巴希爾至少在非洲範圍內仍然享有幾乎是無限的旅行自由。
聯合國究竟能做些什麼?
蘇丹衝突表明,自20年前冷戰結束以來,聯合國安理會的運作能力幾乎沒有增長。其中部分原因是由於西方同俄羅斯之間的舊的矛盾並未消除。此外,新興世界大國中國的地緣政治利益以及地區大國,非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巴西,印度和南非的自信心日益增強也約束了安理會的行動能力。
聯合國吸取了90年代對伊拉克制裁的經驗教訓,經過多次討論決定實施只涉及國家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的所謂明智的制裁措施,以免殃及百姓,但是迄今從未有過成功的例子。
人們本期望區域組織如非洲聯盟為解決蘇丹衝突承擔更多責任。但是蘇丹和南蘇丹的情況恰恰相反,一些非盟成員國與非盟和聯合國的努力背道而馳,繼續允許蘇丹總統穿越其領土,並在其首都會見巴希爾,使得巴希爾幾乎感覺不到聯合國安理會施加的壓力。
作者:Andreas Zumach 編譯:李京慧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