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識:維也納會議
2014年9月1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抗擊法國霸權的解放戰爭結束後,經由維也納會議,歐洲得以恢復法國1789年大革命前的秩序。
來自歐洲各國的200多名全權代表來到奧地利都市維也納,從1814年9月18日起至1815年6月8日止,磋商建立歐洲大陸新秩序。新秩序意在恢復原有的歐洲各王國,它們在法國軍隊佔領期間不僅丟失了疆域,而且失去了部分勢力範圍。舊歐洲的復辟同時標誌著對法國大革命目標的拒絕,標誌著對歐洲各國風起雲湧的新興民族力量的拒絕,這些新興民主力量要求建立起民族國家。
歌舞昇平
作為東道主的維也納為會議作了精心準備,每天安排各種各樣的舞會和社交活動。每晚一個接一個的「歡樂舞會」讓比利時外交官馮‧利涅(Charles Joseph Fürst von Ligne)侯爵臨終前在致法國外長塔利朗(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的一封信中創出了「舞蹈會議」這樣一個形容詞:「會議跳著舞,但沒有進展;除了舞動著的先生們的汗臭外,沒有透出任何消息」。
不過,先生們不止跳了舞。他們在會議期間還是作出了某些對歐洲歷史進程而言具有深遠影響的決定。
復辟
在歐洲,恢復了法、英、普、俄、奧5強之間的勢力平衡,法國雖然必須交出拿破侖統治時期吞併的他國領土,但依然是維也納會議的贏家。畢竟,由於拿破侖一世的稱霸行為,法國打破了歐洲的原有的平靜。而現在,法國代表團居然也有資格參與維也納的談判!
法國不得不割捨,其他列強則贏得領土,瑞典、荷蘭等較小的國家也得以擴展疆域。在1772、1793和1795年分別遭分割後,波蘭僅作為小小的華沙公國繼續存在,現在,經維亞納會議,波蘭又得以躋身於歐洲國家之林。此外,瑞士的中立地位得到了國際認可。
德意志邦聯
拿破侖在歐洲大陸中部建立的「萊茵同盟」被解散,為「德意志邦聯」所取代,成員是35個侯國和4個城邦國家。不過,儘管其領土處於邦聯所轄疆域之外,奧地利和普魯士也成為其成員。一直至解散,奧地利和普魯士始終是這個「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因此有權要求獲得在德國的權利。最高權力機構是帝國議會,以奧地利為主席,在法蘭克福組建。
建立「德意志邦聯」是維也納會議最重要的決定之一。然而,它的先天不足也顯而易見。一方面,歐洲列強希望德意志各單個國家繼續保持獨立,另一方面,它們又指望通過邦聯制紐帶將單個國家聯結在一起,並通過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加入,束縛其地緣政治利益。德意志各國的代表沒有參與談判,因此,它們的利益也基本未得到考慮。
隨著維也納會議的舉行,「德國問題」再度在有「歐洲保留」的背景下被提出,因為,對歐洲現狀的任何更動都取決於由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結成的所謂的「神聖同盟」。普奧俄三帝國負責監督在維也納制定的歐洲和平秩序是否得到了遵守。這是歐洲國家繼1648年(「威斯特法倫和平」)後的第二次努力,將歐洲大陸作為整體對象,創造出共同的和平秩序。
不過,這一「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失敗了,原因是,民族主義運動,以及後來的民主主義運動,都不願意受制於專制的或基督教—宗法制的政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