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國:中歐峰會面臨重大障礙
2023年12月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的中歐峰會將於12 月 7 日在北京舉行,會前氛圍緊張,這在電動汽車的例子上不難看出:如今的中國電動汽車正如20年前來自該國的冰箱、吹風機和洗衣機一樣,遍佈世界各地。幾十年來,全球汽車行業一直由歐洲、日本和美國製造商主導。現今,中國樂於強調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並且正在超越曾經的競爭對手。根據中國的統計數據,2023 年上半年,中國出口了 50 多萬輛電動汽車。這相當於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160%。
與當年的家電一樣,如今的中國出口暢銷貨最重要的一點是:便宜。在歐盟委員會的眼裡是:太便宜了。「(中國的)巨額國家補貼人為壓低了這些汽車的價格」,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如是表示。「這正在扭曲我們的市場」,目前,全球市場正在 「被更廉價的中國電動汽車淹沒」。今年9 月,她宣佈針對補貼問題展開調查。
馮德萊恩將於 12 月 7 日前往北京,即今年歐盟-中國峰會的舉行地。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 Charles Michel)將陪同她一起出席會議。這將是歐中高層領導人四年來首次圍坐在一張桌子旁直接對話。屆時,現年 65 歲的馮德萊恩可能不得不為她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調查的決定進行辯護,因為此舉引起了中國領導人的極大不滿。
今年9月,中國商務部將上述措施稱為 「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中方同時強調,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包括歐盟在內的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更多閱讀:歐盟的反補貼調查能成功嗎?
強勁市場攻勢
「目前有 26 家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計劃在 2025 年前進入德國市場」,畢馬威(KPMG)咨詢公司的迪彭塞費恩(Bernd Diepenseifen) 如是介紹:「這個數字已經清楚地表明了即將發生的事情。即使(中國)汽車數量尚少,也意味著德國製造商的份額將會而且必須下降。這是加減法的必然結果。」
迪彭塞費恩繼續說道,電動汽車快速普及的關鍵在於電池技術。在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F)的全球鋰離子電池供應鏈競爭力排名中,中國位居第一。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都來自中國。「中國可以獲得原材料,並且擁有最大的生產能力和銷售市場"。
電動汽車的地緣政治因素
然而,中國目前在電動汽車競賽中的有利地位來之不易。這不僅涉及貿易和工程技術,還涉及政治問題。上海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CDHAW)教授馮曉在2022年新冠疫情期間已強調了電動汽車的地緣政治因素。
「制度性競爭和價值觀差異是汽車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馮曉於2022年10月在中國舉行的一場中德汽車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和歐洲是電動汽車領域的推動力量」,「但也是競爭對手」。
歐盟宣佈調查只是布魯塞爾和北京之間制度性競爭的一種表現。歐盟已於2020 年引入了外商直接投資審查機制。該機制可用於防止對安全或公共秩序構成風險的投資。其目的是增加尤其中國投資者進入歐盟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難度。
今年春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呼籲支持對歐洲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進行審查。馮德萊恩指出,歐盟必須防止歐洲公司的資金和專業技能用於「提高那些同時也是制度性競爭對手的軍事和情報能力」。
重要的貿易夥伴,錯綜複雜的關係
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排在美國之前。在您開始閱讀這篇文章後的三分鐘左右時間裡,中歐之間的貨物和服務貿易往來已超過 500 萬美元。2022 年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額接近 8500 億美元。相比之下,中美貿易額為6900億美元。
早在 2019 年,也就是德國政府今年夏天提出中國戰略之前,歐盟就將中國定義為「合作夥伴」、「經濟競爭對手」和「制度性競爭對手」。
德國聯邦外交部東亞、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事務專員陶文治(Martin Thümmel)解釋說,德國政府采納了歐盟的這一「三分法」。「任何反對這種三分法的人不僅是在反對德國,也是在反對歐盟。這種說法很清楚地描述了我們與中國的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一關係不能簡單地用非黑即白來形容,而是不乏許多灰色色調」。
歐洲的新自信
義大利帕維亞大學(University of Pavia)政治學教授貝科夫斯基(Axel Berkofsky)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中國將歐洲視為博物館和購物中心,這裡對中國壓制性內外政策的抵制相對有限,中國公司可以購買一切。」
「中國現在必須做好準備,承認歐洲不是一個較弱的中等力量、會僅因為想向中國出售更多的汽車和機械而向中國磕頭「,貝科夫斯基同時也是位於米蘭的義大利國際政治研究所亞洲項目的負責人。他補充道:「沒有人反對擴大貿易關係,但也要實現互惠互利。」
歐洲的新自信從其反對中國政府補貼的行動中可見一斑。「在地緣政治方面,歐盟不一定是最強大的行動者。而在貿易和投資政策方面,歐盟委員會卻頗具影響力,可以自視為一個大國」。
外交冰川期
2021年,歐盟委員會暫時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批准程序,起因是中國在新疆自治區系統性鎮壓維吾爾人事件曝光後產生的外交分歧。布魯塞爾和北京互相施加了制裁。
此次中歐峰會的舉行時間正值冬季,也是雙邊關係的冰河時期。能否解凍仍有待觀察。峰會召開前,中國轉而拋出外交客套言辭。
在慶祝歐盟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 周年之際,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本周在與歐盟對外行動署 (EAD)副秘書長莫拉(Enrique Mora)會面時表示:「中歐關係面臨新機遇、新挑戰」,雙方要「充分尊重彼此核心利益」。
顯而易見的是,雙方的核心利益之間存在緊張關係,因為貿易和政治無法分割。
「解碼中國」是德國之聲的一個系列節目,從德國和歐洲的角度對中國在當前國際問題上的立場和論點進行批判性解讀。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