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腐敗在德國企業已成了家常便飯?
2007年4月1日西門子不是偶然現象。其他的德國企業也爆出腐敗醜聞。其他公司的人員也有行賄受賄的問題。大眾公司的企業領導也收買了企業職工委員會的部分成員。捲入腐敗醜聞的企業當屬德國經濟界的領軍企業,除了西門子和大眾以外,還有奧迪,寶馬等等。難道可以就此斷言德國經濟界腐敗嗎?非也。不過,最近一段時間德國企業的腐敗醜聞確實一大堆,從西門子事件來看,腐敗在那裡已是家常便飯。另外,為了獲得訂單而行賄是否已成為該公司體制的一部分也令人生疑。
最近一段時間德國企業腐敗醜聞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清單。據以往的經驗,這些曝光的醜聞其實只是冰山一角。也就是說,許多腐敗事件根本就沒有曝光,要麼是因為公司缺乏監督體制,要麼是幕後人太老奸巨滑,要麼是露出馬腳的事件被悄悄處理了,要麼是因為公司領導層把企業聲譽看得比經濟損失更重。
還有一點就是,以前德國雖然禁止企業在自己的國境內行賄受賄,但在國外行賄卻被看作「有用的花銷」,甚至還可以報稅。這一規定雖然已經改了,但時間還不長。誠然,在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快速發展國家,給哪個公司訂單往往看誰給的賄金多。如果哪個公司不行賄,不管是因公司的等級制度或政府的干預,那麼它就會吃虧。但是,哪裡有腐敗,哪裡的經濟乃至國家和社會就會因此受損。
在德國,腐敗問題總是由檢察機關處理。多年來,如果德國企業在在外國行賄,檢察機關就會出面干預。但這往往已經太遲了。重要的是,企業應該建立起自己的監督制度,讓腐敗問題,不管是行賄還是受賄不要盛行和泛濫。如果西門子的腐敗醜聞不是制度性的,那麼就說明它缺乏監督體系。現在西門子損失慘重。錢扔出去了,名聲也壞了。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雖然德國經濟界,政界和個人一再出現錯誤的行為,而且即便監督再嚴也難以避免,但是,德國經濟並非腐敗透頂。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一棍子統統打死,那麼將帶來致命的後果。更何況,腐敗醜聞向公眾曝光,受到司法部門審理本身就說明了德國的法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