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51009 China Buchmesse Yang

2009年10月14日

在法蘭克福書展期間,世界會發生碰撞。一方面,作為本屆書展主賓國的中國帶來了自己的作家隊伍,這些作家都是事先按照嚴格的標準挑選出來的。但另一方面,也會有一些中國作家,華裔作家主動來到會場。對於他們的到來,中國官方並不感到高興。比如中國知名詩人楊煉就是其中的一位。楊煉在自己的家鄉受到官方排斥,如今生活在英國,不久前,楊煉在回國期間接受了德國記者的採訪。

https://p.dw.com/p/K61q
德國街頭張貼的中國詩句圖片來源: arge lola

楊煉隨身帶著自己的新作-一本雜文集。該書已被譯成德語,是法蘭克福書展上的參展圖書之一。但它能否出現在中國展台的書架上,人們不得而知。儘管楊煉是中國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但恰恰是在自己的家鄉,楊煉因其批判性,甚至是直白的政治詩作而受到有關當局的排斥。,"我對詩歌創作有著最高的要求,也嘗試著在創作過程中滿足這些要求-但我的政治經歷和流亡作家的經歷是難以否認的,它們影響著我,自然會體現在我的創作之中。"

如今的楊煉已54歲。1955年,他在瑞士出生,父親是中國的一位外交官。當一家人返回中國後,楊煉上山下鄉,接受農民教育。在上一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毛澤東時代,這種做法非常普遍。所有知識分子都受到歧視。在農村生活結束後,楊煉參加了一本雜誌的編輯工作,並開始創作詩歌。當1989年6月4日,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民主運動遭到軍隊的血腥鎮壓時,楊煉正在紐西蘭。他決定放棄中國國籍,"我斷然決定加入紐西蘭國籍。在天安門血案發生後,我不願繼續作為中國體制內的一員。我不願做中國公民。"

Chinesischer Exil-Dichter YANG Lian bei einer Lesung in Bonn
旅英詩人楊煉圖片來源: DW

直到今天,楊煉依舊堅持自己的這一立場,"我喜歡以外國人的身份來到這裡。不無諷刺的是,中文已成為我陌生的母語。"

如今,楊煉在倫敦生活和工作。直到今天,楊煉有關譴責天安門廣場血案的詩作在中國受到禁止,其網頁也被封閉。儘管如此,楊煉經常回國。一是因為年邁的父親尚在,楊煉希望盡可能多地陪伴父親;另外,中國的快速發展也令楊煉感到非常著迷。在經濟政策放寬,藝術界繁榮發展的同時,中國官方卻對文學創作依舊實行嚴格的審查措施,"中國自身存在著很多矛盾。中國是一個有許多問號的國度。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在那裡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很多力量,對經濟、文化和政治產生影響。中國像一只船,政府是舵手,試圖駕船航行,不讓它傾覆,但船卻一再受到波浪的衝擊,在波浪中起伏不定。"

在法蘭克福書展期間,如果中國官方代表團遇上異議作家的話,也會掀起軒然大波。比如楊煉就是其中的一位。對此楊煉已有心理準備。他希望,歧見不應扮演最為重要的角色,最重要的是,讓人們對中國感興趣,在書展期間為人們介紹 中國的方方面面,讓人們更多地瞭解中國社會的不同階層,讓作家暢所欲言,交流自己對文學、對創作手法和對世界的看法。已在國外生活了20多年的楊煉深知,被打入另冊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們在中國生活,就會有人叫我們地下詩人。生活在國外,又會被人稱為流亡作家。人們已給文學家戴了一頂帽子。今天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他是流亡作家。一定不錯。書就不必看了,政治正確是最重要的。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做法,詩作的真正意義會因此而喪失。"

作者:ARD / 祝紅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