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引發新一輪政治猜謎
2011年1月16日據香港《明報》本周透露,早前獲保外就醫的「結石寶寶」維權家長趙連海可能已經回家。《明報》的報導寫道:"中國人權民運訊息中心引述北京大興區團和派出所消息稱,趙連海已離開醫院回家,但未能證實趙昨日仍否在家。本港有電視台拍到趙家中有一名男子,但距離太遠,不能確認是否趙連海本人。"
報導接著寫道:"由NOW寬頻拍到的畫面,趙妻李雪梅在廚房煮食,1名男子兩次進入廚房,時間共約20秒,並曾敲臥室的門。與被捕前的趙連海相比,該男子身形相仿,但較白較胖。昨日趙家所在屋苑並無特別加強保安,但屋苑兩個門口的保安仍禁止記者入內。"
仍是人,不是神
在香港內部,司徒華去世後,各方反應不一,對此,香港《蘋果日報》發表社論,題為《關於司徒華評價的奇異現象》。社論寫道:"近一星期,香港政界、傳媒,不分左中右,掀起鋪天蓋地對司徒華的贊頌之聲,幾乎把他評為「完人」了。……在這一陣贊譽聲中,最奇怪的,是過去罵他「反中亂港」的、反對他這 20年堅持「平反六四」的,包括特首在內的親共政治人物,也包括不知刊過多少罵他罵支聯會文章的左報,竟對他交相贊譽起來。曾特首稱讚他「一生熱愛中華及香港,致力推動民主發展」,曾鈺成說他是「無私無畏、不屈不撓的鬥士」,范徐麗泰和譚耀宗都稱道他「熱愛祖國」。《大公報》有評論稱他為「資深民主人士」、「是港人社會中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有「鮮明的愛國立場、強烈的民族觀念」。就像陶傑所形容,這是一群飢餓的禿鷹向司徒華進行的「政治天葬」。"
文章寫道:"這是香港出現的關於「司徒華評價」的奇異景象:過去罵他的,今天對他交相稱讚;而部份曾深受他影響的同路人,對他反而有微言。……司徒華雖不凡,但他終究也是一個人。人有七情六慾,人也會犯錯誤。其次,他是個政治人,是參政而不是僅僅議政的人物。"
文章最後寫道:"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但他仍是人,不是神,也不會是「完人」。他是政治人,是會妥協也會犯錯的政治人。神化他有違他人生的宗旨,拿他生命最後階段的一件事做文章,無論褒貶,對他這一生都是不公平的。"
政治隱喻盛宴的背後是高壓政治箝制言論空間
《明報》本周還發表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的文章,題為《中國為何特多政治隱喻的猜想﹖》。文章寫道:"我記得當年追看國內人氣電視劇《雍正王朝》,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仍未獲康熙授予王位的雍正,為滿清國庫向一眾大臣、皇親、國戚追收欠款,因為過於雷厲風行,任誰都不賣帳,結果弄得自己四面樹敵,焦頭爛額。當時國內坊間都說,那是影射正為國家清算「三角債」,而弄得自己灰頭土臉的總理朱鎔基。......不久之後,國內又有另一套人氣電視劇《漢武大帝》,描述仍未成年登基的漢武帝,如何在竇太後(武帝祖母)的陰影之下,忍氣吞聲,默默鞏固權力,結果磨劍十年,終於得以掌權。當時在國內又引發另一輪政治聯想,說這不是影射在江澤民的陰影之下,那個誠惶誠恐,生怕行差踏錯,結果兩屆黨代表大會(10年)之後,才得掌權力的隔代承繼人胡錦濤嗎﹖"
蔡子強的文章接著寫道:"近日,國內亦有一套電影,不單票房大收,還引發新一輪政治猜謎、解讀的熱潮,那就是姜文自導自演的《讓子彈飛》一片。那是一套以民國初年為背景,由姜文飾演的土匪張麻子,冒充由葛優飾演的縣官馬邦德,往鵝城走馬上任,惹上由周潤發飾演的當地土豪惡霸黃四郎,結果惡斗連場,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鬥智鬥力的故事。國內無論網路以至坊間,都興致勃勃的討論,認為這是一套擁有大量政治隱喻的電影,諷刺國內現實上的貪污腐敗、人民的盲目/投機/民粹,以至政治禁忌如八九六四等。這些討論指出,片中有著大量的政治符號,例如:片首的馬拉列車,那是指以馬列主義,帶領中國走向現代化,結果遭到伏擊,人仰馬翻;張麻子就是帶領群眾打倒地主、土豪,瓜分他們土地財產的共產黨;「筒子」諧音就是「同志」;鵝城就是暗示版圖像一隻雞的中國,鵝就是隨波逐流的芸芸眾生;黃四朗就是既得利益集團/國民 ……"
蔡子強寫道:"當然,借古諷今,藉故事針砭時政,舉世皆有,但為何中國卻特別多,而且對號入座的游戲,更炒作至全城鼎沸的地步呢?……官方加諸於媒體身上,恍如緊箍咒的言論自由尺度,窒礙了言論。如果可以好似民主社會一樣,每天各種觀點都能夠在媒體上暢所欲言,那麼那些有心人也不用如此挖空心思,來把政治觀點通過種種借屍還魂的方法道出;而讀者亦不用如此如飢似渴,也要在這些故事中進行解碼重組,以啜取出一絲半絲的政治養分。在香港,哪怕是天皇老子,由曾蔭權到李嘉誠,哪個不能公開罵?六四更不會是顧忌,那用「民國8年九筒帶領6個弟兄幹掉黃四郎」,那樣的迂迴、轉折、挖空心思。所以,香港的政治,就是沒有那樣的想像力。一場政治隱喻盛宴的背後,其實正是高壓政治箝制言論空間下的蕭颯與蒼涼。
摘編:李華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