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精英眼裡的中國
2012年3月10日難以相處的夥伴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精英們對亞洲的崛起總的來說持樂觀的態度,把這視為機遇。在400位決策級別的受訪者中,大多數人認為亞洲的繁榮也會促進民主的進程。德國柯爾柏基金會(Körber Stiftung)去年進行的民意調查中訪問了400位來自政治、經濟、科學與媒體領域的德國決策者。此次調查的目的是要總結出德國精英們對亞洲崛起的看法。柯爾柏基金會國際政治部主任托馬斯‧保爾森( Thomas Paulsen)表示,這是這方面的第一次調查研究。
一多半的被訪者希望與亞洲這個新興大陸加強合作,在這些人中約80%預測,中國在未來對德國與歐洲的政治與經濟都有著"非常高的重要性"。與之相比,其他的亞洲國家發揮的作用則要小的多。不過,中國並沒有因此就成為首選的合作夥伴。大多數被訪者者認為,中國是一個競爭對手。保爾森認為這個結果出乎預料,他表示:„幾乎所有被訪者都認為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但是中國也被視為一個難以相處的夥伴或是競爭對手。大多數受訪人都更願意和民主國家如印度、日本、印尼合作。"
數量≠品質
柏林自由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所的卡羅拉‧裡希特(Carola Richter)認為,受訪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和德國媒體對中國的描繪是分不開的。儘管媒體有大量有關中國的報導,但很多報導都集中於一些問題,比如侵犯人權或環境污染等,此外,經濟題材也是報導的重點。裡希特認為,這項研究的結果也表明了德國和中國之間的矛盾關係:"一談到中國就會聚焦在一些問題上,這也反映在不同價值觀引起的爭議上。另外一方面,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缺了中國,世界政治就玩不轉。我認為,尤其在過去三、四年,對經濟話題越來越多的關注可以看出,中國已經被視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但是同時在某一層面來講,中國又是一個不受待見的夥伴。"
裡希特不是空口無憑,這個結論來自於2008年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Heinrich-Böll-Stiftung)委託她做的一項調查,該調查囊括了德國主流報紙和新聞節目關於中國的報導,裡希特的研究結果表明:大量的報導並不代表內容品質的保證,背景介紹、選題等等都有這方面的問題。這種報導會讓人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固定模式看法。
保爾森則認為目前討論中國的媒體報導是正常現象。畢竟,這代表德國人對中國這個議題的關注。每個國家都會有這樣的報導,他說:„如果現在看德國人對美國的印象,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固定模式。因此,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
從柯爾柏基金會的這項調查中還可以看到:6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對亞洲熟悉或者很熟悉,甚至超過了他們對東歐鄰國的熟悉程度。但40%的受訪者承認,他們從來沒有去過亞洲。
作者: Florian Struth 編譯:文木
責編: 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