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我到達杜塞道夫火車總站的時候,天色尚早。我重複著多年來在此趕火車形成的一系列機械動作:走出地鐵車廂,右轉再左轉,走上站台扶梯,離開扶梯,左轉再右轉,來到第15/16號站台的台階前,抬頭望著列車訊息顯示屏。
眼睛還沒有看清屏幕,我心裡就咯噔一下:火車又晚點了!在這裡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每次這樣想的時候,德鐵公司都不會讓我猜錯。
人們總是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痛,以為混亂的世界很快會回歸正常。我痛恨自己一再犯下同樣的錯誤:竟然相信德鐵的火車時刻表!可是我也不得不承認,即便是做不到讓火車準點到達的公車公司,其時刻表也能與時俱進,現在已經進化成手機上的應用程式,DB Navigator, 可以很方便地查詢火車晚點情況。它可以精確地告訴你延遲多少分鐘,儘管這也是靠不住的。兩個月之後的一天夜裡,在法蘭克福火車總站,這個應用程式和站台上的訊息屏都告訴我,火車將晚點五十分鐘。於是我先去辦了點別的事情,結果它提前走了。
十三年前我剛到德國的時候,DB Navigator 還沒有出生。它的前輩是一張巨大的黃色公告紙,現在也還活著,仍然貼在站台上的玻璃窗裡,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往來於本地區的火車訊息。當時的中文網路上,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德國的火車準點得可以用來對表——矯正你的手表時間。我滿懷崇敬地看著它,一點德語也不會,地名也很難記住。我使用的辦法,就是記住目的地的到達時間,然後在手機上設置鬧鐘。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明朝文人金聖嘆曾寫下人生三十三個「不亦快哉」,包括深夜看積雪,白天看人風箏斷線,早上起來聽說壞人死了等等。假如他活到現在,住在德國,他一定會加上:和同事一道吐槽德鐵,不亦快哉!
但是,我真的那麼討厭德鐵嗎?來自我內心的答案並非如此簡單。一位來歐洲渡假的美國朋友,對德國鐵路的開放站台、便宜票價和四通八達贊不絕口,認為它在文明程度上比很多國家都先走了一步。
和德國很多地方一樣,在杜塞道夫火车總站,也有一個微縮的鐵路景觀。它也是一個兒童玩具,只要在投幣口塞進一歐元硬幣,火車就會開動起來,穿過城市,跨過橋樑,鑽過隧道,進入鄉村,周而復始。我總是興致勃勃地跟著小朋友們一起觀看。有時沒有小朋友玩,我看看四下無人,也會偷偷塞進一個硬幣。
對於不開車的我來說,德國鐵路的確帶我走遍東南西北。但是,它對我的意義遠不止如此。年輕的時候讀美國歷史和文學,我常常被一種情景深深地打動:十九世紀的南方種植園裡,採摘棉花的黑奴們直起身來,看著賓士而過的火車,嚮往著自由的遠方。
我不曾想到,有一天命運會把此種情景顛倒過來:我在自由的遠方,看著賓士而過的火車,懷想著棉花地裡的故鄉。
我經常在德國四面開放的火車站台上發呆。我會走到露天的地段,站在燦爛的陽光裡,看著藍藍的天空中,白雲悠悠地飄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不用說,這個時候,火車又晚點了。
「畫中圖景充滿誘惑,但它卻建立在荒謬之上」
每當有人問起這些年來的生活,我總會想起漢堡藝術館裡的一幅油畫名作《霧海上的漫遊者》(Der 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它是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有人認為作者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描繪了一位勝利的攀登者,他穿過重重迷霧,終於登上山巔,俯瞰雲海變幻,心中思緒萬千。
法國藝術批評家巴布-高爾(Francoise Barbe-Gall)卻說,「畫中圖景充滿誘惑,但它卻建立在荒謬之上。什麼樣的男人,穿成這種樣子,還能爬這麼高?」
她說,「弗里德里希的漫遊者似乎在思考:是什麼把自己和完整的自我實現分開?但是他為自己選擇了一種不同的人生觀,一種令人驕傲的孤獨,將自己置身於平庸的日常生活之上。」
對我來說,平庸的日常生活也置身於我自己之上。
多年以後,寫完本專欄的最後幾行文字,我將會回想起2024年6月這個心煩意亂的下午。我野心勃勃地約了兩個重要的會晤:一是請台灣來的朋友雪莉和比鄰吃飯聊天。她們來波昂出席德國之聲舉辦的全球媒體論壇(Global Media Forum),討論"台灣媒體如何抵禦中國的威脅"。我想要去聽的時候,才知道入場券早已售罄。她們明天一大早就要去機場,我們只有今天的碰面時間。
二是德國之聲中文部的兩位主任Petra和世濤約我談新的工作計劃。這個約談已經兩次延期。上一次已是一個月之前,當時我早上六點就起床來趕火車,結果半途去了醫院急診室。緊接著就要進入暑假時間,整個德國將會停擺似的,我也有自己的旅行計劃。因此,這件事情也必須今天做了。
我掏出手機使勁刷,看看有沒有可能先趕到科隆 ,再從科隆趕往波昂。這些年來,我熟悉這裡的每一條線路,幾乎閉著眼睛都能畫出一幅作戰地圖來。
然而,這一次,德鐵很慷慨地給了我一個」大紅包「:所有前往科隆和波昂的火車都晚點一個小時以上。
作者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