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德國:幹得好,隊伍!
2018年6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失敗的原因是我。因為自1982年以來,我第一次在世界盃足球賽上沒有為德國人加油。我稍後解釋為什麼。先讓我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36年前,八名學德語的中國小姑娘中午圍在收音機旁,凝神屏息地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體育節目。其實我們只想知道一件事:德國國家足球隊頭天晚上在西班牙的表現如何。我們因為學習德語,進而喜歡上了說德語的國家及其足球隊。中國有個成語描述這種現象:愛屋及烏。對年輕人我要解釋一下:當時我們還處於網際網路之前的時代,也就是數據化的石器時代。對我們來說,第二天的體育新聞和今天的實況轉播一樣精彩。我清楚記得,當播音員乾巴巴地宣讀德國隊在半決賽中5比4點球戰勝法國隊的新聞時,我們八個人一陣歡呼。
從那以後,我幾乎沒有在電視機前錯過一場有德國隊參與的世界盃或歐洲盃比賽,不管比賽的時間對中國人所在的時區來說多麼不利。有時候我熬夜等到比賽哨聲吹響;有時上鬧鐘夜裡起來看球。我分享著德國球員的喜悅,也與他們一起痛苦。最痛苦的一次是1994年四分之一決賽時輸給保加利亞。在足球領域,我在獲得德國籍之前,就是德國的愛國者了。
2006年--一個夏天的童話
德國人的感情要含蓄得多。或者說他們的愛國情懷不敢外露。直到2006年德國世界盃期間發生在這裡的"夏天的童話"好像給德國人施了魔法。當四分之一決賽德國隊點球險勝阿根廷之後,我和同事一起走上波昂的街頭,與陌生人一起歡慶。汽車鳴叫,國旗飄揚。我當時想,德國人終於變成了一個正常的民族。
而2014年與孩子、鄰居和朋友一起陪伴德國隊直到摘取桂冠,無疑是我球迷生涯的高潮。當時我練就了一套很耗神的看球技術:只要是非德國球員搶到球,我就屏住呼吸,直到那個圓圓的東西回到德國球員的腳下。換句話說,我對德國的對手沒有任何同情心。我知道,這是很狹隘的民族主義。但即使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每四年來一次"德國第一"實在是件很開心的事情。足球本來就是個球隊之間互不相讓的運動,但有明確的規則,而且在和平的框架下競爭。
不過這一次好像什麼都不同於以往。儘管大家都在談衛冕,但哪怕是一丁點的民族苗頭也要扼殺在萌芽中。"德國國家足球隊"不存在了,改成了"隊伍";勒夫在首戰前不提志在必勝,只是說要發出一個訊號。"勝利"這個詞大概聽起來火藥味太濃。
中國人不在乎德國的禁忌
其實足球本來就是一項非常戰鬥性的、感情化的運動。中國人習慣稱德國隊是"日耳曼戰車"。四年前德國7比1大勝巴西之後,中國媒體報導的標題是:"德國戰車碾碎足球王國"。當然如果德國記者這樣寫就是醜聞了。德國有自身歷史的原因,這個我懂。可是假如把政治正確的所有規則都引入足球領域,那麼不光是志在必勝的意志受到影響,給球員加油的勁頭也沒了。
另一個影響情緒的因素是這一屆世界盃的政治化。不少人呼籲抵制看球,因為普丁太專制;有關德國隊裡兩位土耳其裔球員的討論也很倒胃口。不管你對厄齊爾的看法如何,反正你不能先在開賽前噓他,之後期待他有出色的表現。在與墨西哥比賽當天,綠黨政治家克勞迪婭-羅特特意提醒我們控制情感:德國隊贏球的時候,可以高興,但不要過分喜形於色,要嚴防民族主義泛濫,給右翼勢力可乘之機。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提醒。我甚至更進一步:德國隊輸球了,我們也可以高興。於是我上周日決定為墨西哥加油。不用時不常地停止呼吸,看球一下輕鬆多了。而且我的願望得到實現!
德國現在的目的是拯救全世界,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從這屆世界盃賽做起,把幸福讓給其他的球隊。先是墨西哥,之後是瑞典,作為亞洲裔,我尤其希望德國隊輸給韓國。因為對這些國家來說,戰勝德國隊不是普普通通的勝利,他們戰勝的是世界冠軍。我想,其他國家會毫不客氣地指明這一點。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