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電腦殺手遊戲:沒想像的那麼有害?

2006年3月25日

它們取名為「反恐精英」或「毀滅戰士」,-許多人恨不得現在就把它們從德國的商店裡通通掃地出門。其實,對電腦殺手遊戲,應有更全面的認識。

https://p.dw.com/p/89Y0
殺手遊戲害人非淺?

禁止非良方

3月 23日至24日在科隆舉行的名為「Clash of Realities」的國際電腦游戲會議上,電腦暴力游戲成為一大議題。

至遲從人們知道埃爾富特那名瘋狂殺人的學生生前是電腦游戲「反恐精英」的狂熱愛好者開始,德國國內便出現有關電腦暴力游戲的激烈爭論。然而,將此類游戲通通禁止,這並不是辦法。因為,游戲本身並不能使人成為殺手。

目前正在為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在媒體關係和互動領域進行調研的哈特曼就表示,把殺手同他是否曾熱衷於電腦暴力游戲聯繫起來,這種做法未免過於簡單化。作為一名科學家,他對這種看法持相當懷疑的態度。

許多研究表明,在玩過以後,暴力游戲會在20分鐘或30分鐘的短時間內激發游戲者的攻擊性和敵視他人的態度。但是,根據出席電腦游戲科隆國際會議的哈特曼的說法,這兩者之間僅有泛泛的關係,暴力電影造成的影響其實要強烈得多。相關的學科現在缺乏的是對電腦暴力游戲長期影響的可靠的研究數據。

生活環境很重要

當然,要做相關的研究,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長期影響究竟為何,相關的研究通常要進行4到5年。德國開展有關的研究還是一年前的事情。這就是說,至獲得可靠數據,人們還得拿出相當的耐心。

按哈特曼的看法,人們無論如何不能忽略個人家庭情況或攻擊性行為遺傳等因素。哈特曼指出,要是認為,電腦游戲本身就會導致爆發暴力行為,實屬大錯特錯。其實,人們必須知道的是,當事人的生活中還發生過什麼事情,以及他們是否也接觸過其它媒體。

從理論上講,游戲者傾向於暴力並非首先歸因於游戲本身,通常的情況是,一個本身就富於攻擊性的人更容易著迷於暴力游戲。對此,哈特曼解釋說,來自破裂家庭的孩子,或者經常面對暴力畫面的人,例如喜歡看那些充斥血腥場面電影的游戲者,便容易形成風險群體。換言之,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影響與反影響的關係結構。到目前為止,人們只是涉及了問題的表層。哈特曼認為,現在需要的是瞭解更多的數據,並逐步開始向深處探索。

亦有積極面

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新聞學與交流研究所專家克利姆特認為,電腦游戲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他目前正在研究「游戲如何給人愉快」這一課題。他指出,如果當事人在游戲中解決了一個問題,他的自我價值意識就會增加,通過滑鼠或敲擊鍵盤引起萬無一失並具有重複性的特定反應,能給游戲人帶來快感。而在現實世界,某種特定行為並非總能引起同一種反應。當然,反過來,游戲時的失敗也會導致產生憤怒情緒。不過,克利姆特指出,一般來說,設計者的慣常做法是,在游戲裡面更多的是設計安排能夠完成的任務而不是相反。

鑑於電腦游戲的表現技術日益完善,越來越具現實感,有人擔心,會不會導致出現游戲者難以區分現實和游戲這一危險。克利姆特認為,不一定會出現這一情況。他指出,的確有許多讓游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影響的因素,但是,一個玩殺手遊戲的人永遠都不可能感覺到真正殺人時的那同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他根本難以承受。玩電腦游戲的人有強烈的現實感,他們完全清楚,什麼是現實,什麼是游戲。當然,由於少年兒童不一定能把握住幻想界的暴力,因此,他們可能會成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