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救援誰更勝一籌?機器人還是搜救犬?
2023年2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土耳其、敘利亞發生大地震,儘管找到倖存者的機會每天都在減少,但救援人員仍幾乎24小時全天候工作。
在瓦礫堆下尋找生還者的方法有幾種。直接溝通是其中之一。當志願者和救援人員認為聽到有生命跡象的聲音時,會立刻停止手頭工作前去救援--有時被掩埋者會以喊叫或擊打的方式來引起注意,甚至可以向家人朋友發送簡訊或WhatsApp消息。
然而,這其實是例外情況。通常情況下,救援人員在尋找倖存者時會通過其他途徑。歐盟CURSOR(在搜索和救援行動中協調使用小型機器人設備和先進感測器)項目於周二展示了用來幫助從震後廢墟中營救人員的機器人和無人機。
這種小型輪式機器人配備了紅外線和熱成像攝影機,並通過一根小管子從坍塌地點吸入空氣,檢查其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人類蛋白質。這使得人們在廢墟下也可以被定位。借助擴音器和麥克風,行動指揮官可以與被掩埋對象取得聯繫。無人機可以為救援人員提供坍塌現場的3D圖像。
由於持續不斷的餘震,尋找倖存者對救援隊來說「非常危險,因為一切都在坍塌」,計算機科學家、凱澤斯勞滕工大機器人系統學科系主任卡斯滕‧伯恩斯(Karsten Berns)說道,「人們希望通過這種自主系統來改善這一點。」
救援機器人能做什麼?
伯恩斯是機器人地震救援方面的專家--他的團隊在 2016 年參與了一個類似於 CURSOR 的歐盟項目。伯恩斯在ICARUS項目框架下研發的機器人旨在使救援工作更容易。包括配有紅外感測器的小型履帶式車輛,以及類似挖掘機的大型機器人。它們可以移動重型殘骸或建築物的部分,並且可以在一公里外實現操作,因此不會有任何挖掘機司機會被置於危險之中。整個過程中,攝影頭可以將機器人「看到」的內容傳輸到控制中心。
一些可以駛入倒塌房屋的機器人同時也配備了氣體感測器。地震發生後,由於管道被損壞,不僅有坍塌的危險,發生瓦斯爆炸的風險也很高。
離投入使用還有很長的路
無論伯恩斯的機器人還是CURSOR項目的樣品機都只是通過研究開發的原型樣機,僅在一些演示情形下進行了測試。
此次發生的土耳其、敘利亞大地震,這些機器都不能用來幫助找尋被埋人員。在真正的災難中可投入使用的批量化生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比如,必須要弄清的費用問題。生產如此昂貴機器的費用該由誰來承擔,前往地震地區的運輸費用又由誰來支付?伯恩斯在德國之聲的採訪中說,在研究領域,沒人能承擔這樣的成本,他表示業界需要承擔這些成本。
哪個更好:機器人還是救援犬?
搜救犬的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是:它們不是原型樣機。這些動物目前正被調用,在土耳其和敘利亞震後的廢墟下搜尋倖存者。德國也派出了配有搜救犬的救援隊前往地震災區展開救援。
狗可以嗅到汗液、荷爾蒙、血液、排洩物甚至人的呼吸。當它們嗅出被埋在廢墟下的人員時,就會吠叫,並來回刨抓。
使用動物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們不依賴於救援機器人工作及數據傳輸時所需的電力或網路。相比之下,志願者只需額外帶上水和狗糧。而建立網路連接則困難得多。
根據伯恩斯的說法,目前機器人技術還不夠成熟,還不足以匹敵一隻優秀的嗅探犬的鼻子。
伯恩斯說:「我會說,眼下仍是牧羊犬的表現更佳。」當然,機器人也有自己的優點:比如,搜救犬無法進行攝影傳輸,而且它們不能像小型車輛那樣被精確地控制。
最後決定由人來做出
在進行ICARUS項目時,伯恩斯和他的團隊曾短暫地幻想過將救援團隊派往哪些建築物的決策自動化。然而,積極的救援者們很快令他們打消了這個想法。
當坍塌的風險太大時,有時團隊不得不決定放棄被困人員,以免危及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而這個決定不能交給機器人來做。
「因為(這樣的決定)即使對於人類專家來說也是極其困難的,」伯恩斯說。「廢墟下的人們會很高興有人要來救他們了,而專家們則很清楚地知道:我們救不了他們。」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