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首批西德留華學生經歷30年前中國亂世

Philipp Bilsky2007年12月23日

1973年,首批西德留學生飛往中國。他們抵達的目的地是一個備受文革摧殘、充滿階級鬥爭的國度。毛澤東在病床上指點江山。誰將是他的接班人,中國又將何去何從,均是一團迷霧。這批德國留學生親身經歷了這段混亂的歷史。

https://p.dw.com/p/CfNm
如今外國人在中國已經差不多隨處可見圖片來源: DW/ Qi Li

曼弗雷德-達莫熟練的彈奏著一架中國傳統樂器——古琴。他把琴放在一張小木桌上,專注的俯下身去。古琴是曼弗雷德-達莫大約三十年前在中國學會的。達莫是第一批前往中國學習中國音樂的西德留學生之一。去之前,他在德國學習了六年漢語。但這幾乎幫不上什麼忙。「我學了六年漢語,但水準就跟學了四個星期義大利語差不多。」他說。

中德互派留學生始於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仍在文革中苦苦掙扎,紅衛兵幾乎使國家陷入又一場內戰,中國瀕臨崩潰的邊緣。而黑暗中又出現了一絲曙光,中國正緩緩的向西方打開了一道門縫。1972年,聯邦德國與中國正式建交。一年之後,10名西德留學生收拾行裝,飛往北京。瑪麗娜-薩朗特.施泰博是其中的一個。她說去之前對中國一無所知,中學裡也沒學過與中國有關的知識。只對正在那裡發生的文化大革命略有耳聞。

這些赴中國留學生中,有些是出於對冒險的興趣,有些是對這個遙遠國度感到好奇,還有些人只是想離開德國。等他們踏上這片土地時,卻發現,並沒有受到想像中的歡迎。薩朗特施泰博回憶說:「十分有趣的是,西方國家作為經濟強國在這裡受到歡迎,但我們這些留學生在政治上則受到排斥。我們是資本家,是敵人。」曼弗雷德-達莫也說:「對外國人的管制體現在各個方面。我們只允許在某些特定的街道上開車。出北京也只能到一定的範圍之內。如果再往前走,就會看到警示牌,上面寫著:外國人禁止入內。我們也不能進圖書館。管制非常全面。」

日常生活也比留學生們想像的要困難的多。每天早晨五點半起床唱國歌,早餐前要做體操。接下來的一天排得滿滿的,上課、吃飯、自習。教科書裡只有一個主題:階級鬥爭。宿舍每個房間的喇叭裡則整天都在放著宣傳節目。

在校園裡,德國學生只允許同接受過嚴格審查的中國學生接觸。在沒有專人監督的情況下同中國人交談也被禁止。例如,不允許在城裡同路人交談。薩朗特施泰博說:「如果我去逛街或者在其他地方遇見老師,我說你好,他們會對我視而不見、聽若罔聞。之後的某一天,他們會偷偷告訴我,在校園以外不允許同資本家交談。」

每個留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對待這段經歷。有些把在中國的留學生活當作一種在困境中求生存的鍛煉,有些則受到重創。尤其是那些抱著對社會主義的浪漫幻想來到中國的留學生,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他們還處在德國1968年學生運動的激情之中,希望在中國找到更好的社會模式。然而,他們很快發現,中國並不像他們的宣傳中那樣一片光明。科略普什說:「一些留學生陷入心裡危機,還有一些人面臨著精神崩潰。因為他們必須徹底打破一直堅信的理想主義。」

重新回到德國之後,這些留學生走上了迥異的道路。瑪麗娜-薩朗特施泰博為戴姆勒-賓士公司開發在中國銷售卡車的業務。曼弗雷德-達莫進入廣播電台工作,製作了許多有關中國和世界音樂的節目。其他的留學生在德國大學教書,或者專門研究中國傳統醫學。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在中國的這段經歷給他們的一生留下了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