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對華是否態度溫和?
2012年12月1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2006年9月小泉純一郎卸任首相一職之後,短短6年的時間,日本政壇以走馬燈的速度換了6位首相。此間自民黨在位3年,經歷了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3位首相;民主黨執政3年,鳩山由紀夫、菅直人和野田佳彥分別執政一年。日本首相頻繁換人,外交政策的不連貫性令中國方面感覺"難以應對"。
2009年民主黨剛上台執政的階段,曾經嘗試採取對華溫和路線,一方面是為了尋求緩和同中國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是為了擺脫對美國的同盟依賴。但這條溫和路線很快就失敗了。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東亞問題專家歐柏仁(Oliver Bräuner)分析認為,溫和路線的失敗源於內外兩方。"內部壓力主要來自日本國內以原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右翼保守勢力,外部的原因是中日之間因東海海域有主權爭議島嶼而起的衝突不斷升級"。因此從北京方面來看,過去一兩年間,日本民主黨的對華政策和前任自民黨已經沒有明顯區別。
上周日,自民黨在眾議院的選舉中重新贏回執政權,安倍即將再次出任首相一職。自民黨勝選後,安倍在被問及有關日中領土衝突問題時回答說,尖閣諸島(中方稱為"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他強調,在這個問題上不會同中國方面有什麼商量。
東亞問題專家歐柏仁表示,安倍在面對日中領土衝突的問題上手中所持的選項並不多。"軍事行動顯然不會成為一個選項,因為這只會讓衝突進一步升級。我覺得比較現實的可能性是日本政府會加強裝備海上保安廳以及向安全盟友美國進一步靠攏。"
2006年9月,安倍晉三當選日本首相。雖然安倍被看作是自民黨黨內具有右派主義傾向的鷹派人物,但2006年當選後的首次外訪,安倍並沒有像以往新當選的日本首相首站出訪美國,而是選擇訪問了中國。再次即將出任日本首相之際,安倍也承諾要快速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安倍第一次擔任首相(2007年)時,同他的前任小泉純一郎不同,沒有去參拜靖國神社。當時他就對相對較為緊張的日中關係做出了一點的改善。但是我也可以想像,現在日本國內可能認為對華友善的政策已經失敗了,現在要求對華採取強硬路線的國內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安倍在做對華政策的表述上口氣可能也會變得強硬。"
歐柏仁表示,儘管如此,日中雙方還是可能認識到雙方相互依賴的經貿關係以及日中交惡會整個地區穩定造成的負面影響。緩解衝突符合雙方利益。
作者:洪沙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