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寻找的改革信号
2013年11月13日德国之声: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外界期待"范围力度空前"的改革。从全会公报来看,您觉得这样的期望实现了吗?
赵晓:我想,第一,我还是看到了改革的旗帜在飘扬,还是感觉有些欣慰的。因为我的期望值不是很高,就是中国不管一小步还是一大步,总归往前迈步。有进步就有希望。它还是改革的信号,还是改革的灯,应该说还是有希望的。但是的的确确又感觉到,一些实质性问题、根本性问题没有触及。我想大家不会感觉到非常解渴、非常过瘾。但是,又还是有希望的。
德国之声:您看到的改革的信号、改革的灯,从公报的哪些内容中可以具体看出?
赵晓:我看到有一些新的提法,比如说要建立现代的国家治理。以前好像没有这样的提法。我觉得这还是想往前走,因为这说明我们国家现在的治理不是现代的,所以应该朝更加现代的国家治理方向走。这是一个新的理念、新的提法,有点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某些人的期待来看不太满意,大家讲,西方的宪政不是搞得很好吗?我们就学习宪政、往这个方向走就行了。但是在中国国内又有一些争论,或者是有一些顾及,所以公报就没有直接这么提,说要向西方的治理制度来学习。但毕竟还是说我们要转向现代的国家治理。所以,这个方向是好的,但又试图回避一些有敏感性、争论性的说法,也许能够避免一些阻力。从我个人的角度,希望中国的改革力度更彻底,表达更明确,方向更坚定。
德国之声:公报称,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经济的角度讲,您在公报中是否看到比较大力度的改革?
赵晓:我现在看到的,我觉得还是框架性的。当然,的确,重新说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个我想是个很好的事了,否则如果大家连市场都怀疑了,或者又要国进民退,又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国家在经济里面的作用越来越强,这是没有出路的,等于是把过去30年方向都给否了。现在能重新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至少大家就不会在这个方面再争议、再吵了。也确定像政府要进行一些变革,更多来发挥市场的作用。也谈到了自贸区,等等。那么我想,这些都是至少给人一些联想、想象的空间,还是要进一步朝成熟完善市场体系走,而不会走老路。
德国之声:但公报指出,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而国有企业已经处于垄断地位。公报也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些内容是不是矛盾的?
赵晓:这个就是我们看起来是矛盾的地方。我想大概也是试图走一个平衡的路线。让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主张的人,都能够好像在里面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我想,这里面也是一个妥协的产物了。
德国之声:那您觉得接下来私有经济是会得到更多的支持,还是进一步的掣肘?
赵晓:我觉得在这个框架协议里还看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从过去来看,也从来好像没有说要打压私营经济,甚至还出台了非公36条,但是最后也没什么结果。所以民营企业反映,好像是有个门,可是你走过去又被弹回来,是个玻璃门、弹簧门。看起来好像在理念上、在提法上是支持民营经济的,但一旦深入到实践、一旦要落地,民营经济发现前面有扇门它走不过去。现在也是一样,光有框架性协议,对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是否有实质性的帮助,还是像过去非公36条公布了,但没有真正明显的果效。那我们就不清楚了。
德国之声:公报中说,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是否是新的改革?
赵晓:我想是一个很新的。这个是不是回应大家都在传的、要在农村土地的确权以及流转上作一些文章呢?至少我想应该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德国之声:公报还提到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放宽投资准入,对外商来说是怎样的信号?
赵晓:对,包括还提了"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我想对外商是好消息。但是正像我刚才提的,还是要看执行怎么样。
德国之声:您刚才提到,全会公报看起来是妥协的结果,甚至有矛盾的内容。那是否意味着改革的力量难以取得突破?
赵晓:我想这个挑战是有的。但是能够有现在的公报这个情况,我觉得是已经很不错了,是超乎我的意料。因为过去一段时间我看到其实有很多左的说法、做法。政左经右这个情况是比较明显的。这使得大家对三中全会既充满期待,期待因为它太重要了,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把中国往前推。但另一方面,大家又总是感觉,大概也很难出来什么突破性的东西。
采访记者:苗子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