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热在汉堡
2002年9月19日1998年的上海:在德国消费品博览会上,一位中国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的一项有奖征答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当主持人提出“德国的首都在哪里”的问题时,大家毫不犹豫地回答:“汉堡”。尽管回答不十分正确,但这一段小传闻却反映了汉堡和上海之间的密切关系。
1986年5月29日,当时的上海市长江泽民与汉堡市长签署了建立伙伴关系的协议。黄浦江畔的上海和易北河边的汉堡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国际闻名的港口城市,都是贸易和金融中心,并因此都具有开放和宽容的特点。
今年5月,汉堡新当选的市长冯-伯伊斯特首次出国访问便选择了中国。他在上海逗留期间,被上海人民的盛情所感动,同时对上海的发展速度深感钦佩。他强调汉堡愿意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大门。
1731年,第一艘由中国开往德国的商船驶入汉堡港,船上满载着茶叶和瓷器。几天之后,中国商人带着丰厚的赢利离开了汉堡港。汉堡因此是德国与中国建立商贸联系最早的城市。100多年后,汉堡在上海设立领事馆。两个城市间传统的贸易往来为今天的伙伴关系做了铺垫。
值德中庆祝建交30周年之际,汉堡市在今年九月举办大型中国月和汉堡周的活动。作为汉堡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堡商会举办了上海经济日。副市长周慕荣谈起上海市的宏伟规划:
“上海将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一个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我们将充分利用上海被列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先行开放的城市的有利条件,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技术调整、和现代化产业结构,建成微电子的产业带、国际汽车城、化学工业区、精品钢铁四大产业基地,积极探索证券化的融资、收购和兼并和吸收外资的新形式,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
汉堡也有自己的港口扩建计划,并希望从伙伴城市的迅猛发展中也得到好处。伙伴市经济部长乌尔达尔说:
“上海打算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城市。我们汉堡也计划扩大集装箱转运能力。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后几年里将集装箱中转量由目前的每年5百万箱翻3番,达到1500万箱。汉堡港是中国对欧洲贸易的最大港口。如果中国、特别是上海在今后几年如预期那样发展,那么这对汉堡港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在汉堡开设办事处和分支机构的企业有大约230家,汉堡无疑是欧洲中国企业最为密集的城市。反之,大约700家汉堡的企业前往中国从事商务活动,其中单在上海设立代办处或建立合资公司的企业就有50多家。
对德国公众来说,德中经济合作中最具知名度的项目当属磁悬浮线路。而这一项目与汉堡和上海这一对姊妹城市密切相关,却并非广为人知。1979年,在汉堡举行的交通博览会上,磁悬浮列车被首次确认为载人的交通工具。而今年12月31日,上海的磁悬浮线路将首次与公众见面。也就是说,两个城市都在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方面扮演了先锋的角色。上海30公里长的试行线将把上海市中心与浦东国际机场联结起来。
谈到德国媒体有关德中之间在磁悬浮技术转让方面发生争议的报导,磁悬浮集团负责营销的瓦克尔斯认为这样的报导不不属实:“这个问题在中国并没有以这样的方式处理。中方从来没有向我们施加压力,让我们全面转让技术。我们现在的设想是,某些特定的部件,在整个线路上都需要的部件今后可以在中国生产。如果磁悬浮集团得到更多的定单,当然可以让中国公司生产这些部件,这样中国企业也能够得到好处。”
2001年底,汉堡的冯-格康-玛格及合作者建筑师事务所在上海附近30万人口城市项目的国际竞标设计中中标。这就是上海芦潮港新城的建设项目。其设计方案以欧洲传统城市的设计蓝图为基础,并加以大胆革新。新城的中心将由一个直径为2,5公里的圆形湖泊构成,8公里长的湖滨大道和沙滩浴场形成城市的核心。文化和休闲设施分布在被称为芦潮湖的湖心绿岛上,人们可乘船直达岛上。一滴水落在水面上会激起同心圆的层层涟漪,这种形态是整个城市的布局象征。
建筑师事务所的格康教授谈起芦潮港新城的项目如数家珍。不过,言语之间,他也开玩笑式的抱怨说,中国人给的报酬很低,时间压力也很大。他刚刚得到一项委托,在10个星期之内拿出详细的城市规划方案,他说在德国,这样的任务一般需要3年的时间。那么他为什么不放弃这个项目呢?
他说:“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很自然的。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在芦潮新城设计中标之后,无论如何要抓住这个项目,因为这样的机会是千载难逢的。你可以完全实现自己的理念,设计一座理想化的城市,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或者存在阻力,或者没有足够的空间。芦潮的项目给你一个如此难得的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经济上的考虑就退居次要地位了。对付时间压力的办法只有没日没夜地干。”
汉堡市也有建设新城区的规划,只是规模不能与芦潮新城相提并论。这个新城区是专为汉堡的中国人规划的,这里将有中医院、中文学校和幼儿园。汉堡以此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家去汉堡投资定居。这个未来的“中国城”也应成为吸引汉堡人和外地游客的一块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