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马军:五到十年 重霾不再

苗子
2016年12月16日

周五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发生今秋以来最严重的持续性雾霾。不久前,北京将霾纳入气象灾害,引起争议。而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德国之声表示,若措施得当,五到十年,有可能消除频繁、持续的重污染天气。

https://p.dw.com/p/2UNzF
China Luftverschmutzung in Beijing
图像来源: Reuters/D. Sagolj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气象部门预计,12月16日夜间至21日白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今年10月以来第6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环保部有关负责人称,12月16日开始的重污染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是今年入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11月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回落更为严重,优良天数同比下降16.3%,PM2.5同比上升8.5%,PM10同比上升24.3%。

此次环保部提示中国23座城市发布红色预警之际,中国网媒刊登了“雾霾进京、滚滚灰黄驱赶蓝天”的图片集,有网友戏称为“再创灰黄”。

德国之声就此采访了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德国之声:23个城市发布红色预警,您认为这次严重持续雾霾的成因是什么?

马军:一般性描述的话,雾霾的成因都是人类生产生活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作用下形成的。这次的雾霾也是区域又出现了静风、逆温的情况。同时,气象条件也是,像今天又刮起了南风、西南风,偏弱的一个风力,导致区域形成的污染气团向北去扩展,最终也影响到北京和一个广大的区域。

确实是有不利的气象条件的作用,但是从本质上,还是整个京津冀地区、包括山东、河南的北部,这样一个广大的区域内,污染排放的强度非常的高:大量的燃煤、工业废气的排放;这些城市还有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道路的扬尘;还有农村地区污染源的排放。这些排放是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的。一旦气象条件不利,就容易形成雾霾。

这次发布红色预警,主要是环保部预期将会连续多日——可能差不多快要5天吧——都会有这样不利的气象条件,那么会形成连续的重度污染,包括其中可能会有一些天会达到AQI300以上的严重污染。按照环保部制定的统一的预警标准,就应该达到了红色预警的标准。

环保部能够及早的预见到这个问题,组织区域共同展开红色预警,总体上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雾霾一时还不能真正消除的情况下,需要做好预警,让公众做好防护,避免过度暴露在这样严重污染的空气之下。因为每年室外空气污染造成的早亡的人数数量还是相当大的,健康的损失必须通过很好的防护去降低它。

China Luftverschmutzung in Beijing
这张图,你能看到什么?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W. Zhao

德国之声:目前,北京市计划将霾列入气象灾害,将霾写入《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引起争议,您怎么看?

马军:首先,我认为霾列入气象灾害是不科学的。因为刚才讲到,霾的主因还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大量污染排放。辅助的条件是这些自然的因素,像静风、逆温,这些条件本身其实形成不了那么大的损害,是借助严重的污染排放才会形成了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 所以,它是一个人为为主的问题。它是可以防控的、防治的。它不像大风、冰雹、暴雪,都是只能去防御、有所缓解,但雾霾从根本上来讲,霾是可以去治理的。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它是不应该并列在那些自然灾害里面。

但是,现在气象部门确实有很强的监测能力,气象部门参与霾的监测和预警,确实有必要,而且公众也很认同。所以,在这方面,它需要一定的法规作为依据,写入到法里面,我认为也是可以,但必须不是并列在气象灾害里面,而是明确说明:这个是由于主要是人为的一些原因所导致的,气象因素是辅助因素,但在一定阶段,气象部门需要参与。

这样我想就会避免导致误解,同时也会避免弱化对地方政府污染治理责任的问责。因为如果它是个气象灾害,就暗示它是个自然灾害,那又如何去问责地方政府去承担治霾的责任呢?这不就推给自然因素、推给不可抗力么?所以我认为,可以写进去,但要区分对待。

China Luftverschmutzung in Beijing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G. Baker

德国之声:那您认为雾霾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治理?您曾在采访中表示,北京至少需要五年才能告别经常发生预警的情况,需要数十年才能达到世卫组织的标准。

马军:我想大气污染的治理,国际经验也表明,确实还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因为它确实涉及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包括交通这样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一般性的规律也是,前期的治理,如果我们能够识别重点、准确识别源头,然后采取优先的次序去重点减排的话,通常前面能够达到的减排效果是最显著的。

我们第一步的目标实际上应该是,缓解直至消除长时间的、频繁发生的重污染天气。五到十年,我想我们还是有希望达到这个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更精准地优先治理的话,我认为五年的时间,也是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初步的目标。

德国之声:您所说的初步目标是指不再出现任何级别的预警吗?

马军:不是说不再有任何级别的预警,而是说这种长时间的、大范围的雾霾的频繁发生,我们可以去把它消除。也就是说这种红色预警,——因为红色预警都涉及到一个长时间的雾霾的问题,我想这个还是有可能(消除)的。

Umweltkonferenz in Washington
(资料图片)环保人士马军图像来源: DW

但这要求我们必须识别源头、并有优先次序,而不能像现在这样。现在我觉得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还是一城一地、各自为战,再就是不同的污染源均衡地去使力。这些都没有让区域真正的协同起来,没有真正的从重点的方向去突破。我想,新的大气法、环保法都提供了很好的潜力,基本上要求每个城市都出台重点排污单位名录,而且都要实时的公开,我们叫这个项目“要每一个烟囱都公开”。

我想要是能够尽快地落实法规的要求——现在这个法规的要求,都没有落实。所以怎么能说我们的工作已经做到位了。所以我想,如果能更快地落实这样的要求,就能有效地突破对监管的干预,也可以让公众更多地去监督。包括要动用市场化的力量,像绿色供应链、包括绿色金融,这些市场化的解决方案。

包括我们自己也做“蔚蓝地图”的手机应用。那么,公众不但可以获取这些企业排放的数据,而且可以对这些数以万计的企业、对超标的企业进行微博的举报。公众可以切实地参与进来。我想如果我们可以这样有效地去开展起工作的话,形成区域的联防联控,我们能够更快的达成这样一个初级的目标。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