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朗读者》给法兰书展带来的启发
2018年10月1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来自中国各地的出版社都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法兰克福书展。武汉新新图书的负责人王奎英忙碌在客户之间,他觉得,近年来中国图书在国外销量越来越大了,这次展会,前来洽谈合作的国际出版社格外多。外国人尤其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书籍感兴趣:"不久前我在美国纽约在一家中文书店,店主也有同感,说5年前,卖10本书有9本卖给华人,1本卖给美国人,现在10本书里有7本卖给华人,3本是美国人买。"
中国文学也引起了德国出版社的关注。德国菲舍尔出版社出版(S. FISCHER Verlag GmbH)就曾推出《三国演义》的德文版。该出版社的国际文学总编辑汉巴尔梅斯(Hans-Juergen Balmes)在本周四晚上的"中德文化交流"讨论会上提到了大文豪歌德和中国的关系,他说,歌德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我对歌德深受中国人喜爱并不感到奇怪,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几乎就是一个道家。"而今,这家出版社再度又翻译出版中国名嘴董卿主编的《朗读者》。这是央视文化节目《朗读者》同名图书。节目制片人、主持人董卿现身法兰克福并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现场阅读了一段贾平凹的《写给母亲》。她在讨论会上透露,这档节目推动了文学和书籍的推广,很多来到这个节目的作家,他们的书在节目播出后第二天就会脱销:"国内有一个卖书的当当网,有一个副总和我说,董卿你能不能早点告诉我下期节目采访了谁,我把书囤好了。"
讲述另一个中国
10月10日举行的这场"中德文化交流"讨论会上,中德文学专家们就中国文学在德国的发展等问题交换了看法。独立出版社Drachenhaus-Verlag 的负责人诺拉·菲舍尔(Nora Fischer)提到了小型出版社的艰难,坦言无力与大型出版社竞争,只能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比如Facebook、Youtube等渠道进行宣传,接触了《朗读者》后受到启发,或许可以在Youtube上开设频道介绍书籍。这家出版社主要翻译与中国有关的作品。诺拉·菲舍尔发现,中国的形象在德国是不完整的。她说,面对中国迅速的发展,民众有些担忧,另外,因为受到媒体的影响,许多人似乎觉得中国是一个非常安详、炊烟寥寥升起、浓浓禅意的地方。她曾负责出版一本包括作家铁凝在内的小说集,拿给设计师设计插图封面时,设计师看了之后惊叹道,怎么还有这样的中国故事,从来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女性生活。所以应该多建立一些中德文学交流的平台。
对亚洲读物的惊讶之情也出现在法兰克福展会之上。法国出版社Asphalte édition的一名负责人在亚洲各国的展台前驻足流连,她解释说,亚洲出版读物敢于尝试,往往形式创新,有的出版社会用电子和纸制图书之间采用互动模式,每一本书都有丰富的多媒体效果。她也介绍,回归传统也是未来的图书的一个趋势,台湾展台的一种折纸创意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这种古老的方式诠释故事尤其会受到儿童们的欢迎,这种方式是电子读物代替不了的。以出版专业书籍为主的舒伯特出版社(Schubert Verlag)的一名编辑偶然路过中国出版展台时,赶上了《朗读者》多语种版权签约仪式,了解这一档推广文学著作的电视节目后觉得这种形式新颖,德国还没有类似的节目。
担任多年北京歌德学院院长的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觉得《朗读者》这种推广书籍的方式与德国电视文学节目大为不同,他在"中德文化交流"上用中文发了言,他说《朗读者》的节目会感动读者,但是德国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观众希望看到批评作者,去骂他,可能这会推动书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