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华盛顿同莫斯科开通了"热线"
2023年8月3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两次世界大战之后,1962年,世界再一次濒临战争边缘:当时的头号共产主义超级大国-苏联在其盟友古巴境内部署了核导弹,而这里同头号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美国本土仅相隔160公里。美国感到受到了直接威胁,并随即封锁了海上通道。
随着一架美国飞机被击落,美苏之间的热战似乎已经一触即发。就在最后关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突然在广播电台宣布了从古巴撤走核导弹的消息。整个世界都松了一口气。
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双方痛定思痛后都认为,尽管美苏之间敌意极深,但建立起某种信任机制实属必要。于是,双方就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建立直接通讯渠道达成了共识。
最初的"热线"不是电话,而是电传机
古巴危机十个月之后,1963年8月30日,也就是整整六十年前,连接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所谓"热线"正式开通了。不过,这条热线并不是电话,而是用来传输书面信息的电传机线路。即便在当时,电传就已经是比较落伍的通讯手段了。历史学家格莱内尔(Bernd Greiner )对德国之声表示:"电传虽然落后,但同电话相比,它的保密性更好。"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对热线的保密性极为重视。格莱内尔说:"他们要极力确保相互之间的通讯内容不会被任何一个第三方所获取。"美方发送给苏方的第一条测试信息看上去非常隐晦:"敏捷的棕色狐狸跳过了懒狗的后背1234567890",看上去是一句不着边际的废话,实际上其英文原稿中包含了所有26个字母和全部阿拉伯数字。
"安抚世界舆论的信号"
事实上,同一些影视作品中描绘的场景不同,所谓"热线"既不是电话,更不是红色的。作为专门从事冷战研究的学者,格莱内尔表示,美苏之间搭建热线纯属象征性动作,"目的是对外安抚国际舆论,告诉世人,美苏双方已经意识到了建立紧急通讯机制的重要性,来避免再度出现1962年秋季那样的危险局面。"
格莱内尔引述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以及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的话说:"我们看到了我们可操控范围的极限。"1962年古巴危机的教训是:在这场危机中,不存在任何可操控的事情,一切全凭偶然,也只能依赖对方的善意。有鉴于此,必须建立起危机应对机制以及通信渠道。
危机时刻 先打电话
"热线"建立初期,双方互致电报的情况并不多见。格莱内尔说:"出于测试的目的,热线被启动过几次,但在比较重要的决策关头,热线却并没有被排上用场。"
但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时,双方还是会采用传统方式互通电话,例如1967年的六日战争以及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这两次介于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战争都存在着引发全球性战争的危险,因为美国站在以色列一方,而苏联则支持阿拉伯世界。
世界变了,热线也在发生变化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热线也变成了卫星电话。1989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东欧的共产主义政权纷纷垮台,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华盛顿同已经变为俄罗斯首都的莫斯科之间的热线似乎也变成了多余的历史遗物。
抛开政治因素不谈,技术进步以及因特网的出现,也为安全而快捷的通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华盛顿同莫斯科之间也有了更为先进的通讯手段。世界各国间应对紧急情况的通信渠道也变得更加普遍。
直到今天,"热线"作为一种预警系统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22年2月,俄罗斯发动侵乌战争以来,"热线"是否已经被打到发烫,外界无从知晓。格莱内尔说:"我们当然不了解内情,毕竟这类通讯是不会对外公布的。"
同冷战时期相比,"热线"使用率有所下降?
外界掌握的情况是,美国总统拜登曾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过多次电话。格莱内尔表示:"但双方首脑之外,中层官员以及双方军事层面是否有过联络,我们就无从知晓了。""热线"联络对于当前的俄乌战争是否有帮助,2018年之前曾担任过柏林冷战研究院院长的格莱内尔表示高度怀疑。
这位深谙俄罗斯和美国高层运作的学者遗憾地表示:"问题在于,本已常规化的沟通渠道,特别是军事层面和外交层面的沟通已经陷入实际上的中断状态。在这一层面上,双方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乌克兰战争,就美俄双边沟通情况而言,还远不如冷战最危险的时期。"而冷战最危险的时期,恰恰就是华盛顿和莫斯科领导人设立了热线的时期。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