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游刃于自由与审查之间
2011年2月9日"为什么男人们在体育场里的时候,女人就不可以进去?你们根本就不了解男人""为什么日本女人就可以去现场观看日本队对伊朗队的足球赛?""因为她们是日本女人""如果我也是日本女人,我就能去现场看球了?这真是太没道理了!"
这是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在2006年拍摄的影片《越位》片段。在片中,一名年轻的伊朗女子就整个社会制度提出了上述质疑。2009年,伊朗街头的示威游行最后以民众的失败而告终,许多知识分子、异见人士被拘捕,导演贾法·帕纳西也不幸位列其中。2010年10月,他被判6年监禁,并且在未来20年内不得从事电影工作、不得离境。
柏林电影节主席科斯利克此前已经邀请贾法·帕纳西担任本届电影节评委。他说:
"贾法·帕纳西参加过几乎所有的电影节,获得了众多奖项。我希望在柏林电影节即将开幕之际,他能够及时来到柏林。"
作为对伊朗当局的抗议,本届柏林电影节将展映贾法·帕纳西的多个电影片段。此外,还将开展一场关于伊朗的言论自由与审查制度的讨论会。
60年代下半期,柏林电影节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与政治话题。1970年,德国导演范霍文(Michael Verhoeven)的反战影片《O.K.》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在这部参赛片中,一名士兵指控他的上级奸杀了一名平民女子,然而,一切却无济于事。
当时,评委会认为,这部影片的反美倾向太明显,所以这部电影应该撤展。消息一出,电影院立刻就被人占领,众多制片人抗议。最终,评委会辞职,电影节中断。这也成了电影节改革的开端。1971年,电影节引入了"国际青年电影论坛",直到今天,这都是先锋派电影的展映舞台。
70年代,勃兰特总理实行与东方阵营的缓和政策,改善了与苏东国家的关系。1974年,柏林电影节首次展映了一部苏联影片,1975年又有一部东德电影参展。1979年,美国一部反越战影片《猎鹿人》参展,苏联代表团认为其中有某些场景伤害了越南人民的感情,导致多个东欧阵营的国家随之撤展。
直到今天,柏林电影节依然旗帜鲜明地支持艺术自由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电影节甚至为同性恋题材专门设立了一个奖项--泰迪熊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同性恋电影奖项,迄今已有25年了。电影节同性恋题材负责人施佩克(Wieland Speck)认为,电影节应该展示包括伊斯兰国家在内的全世界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
而从2003年起,电影节就为年轻电影人设立了"天才园地"。在这为期一星期的培训中,来自全世界的350名年轻制片人将有机会参加各类讲座与讨论,得到国际电影大师的指点。
作者:Bernd Sobolla 编译:文山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