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奥运场馆 看看北京胡同
2008年8月22日胡同里的生活
从奥运中心区延伸出来的是一条很短的路。富丽堂皇、时常举行西式自助餐会的前门酒店不远就是老北京城。77岁的赵世铮(音)穿着一条黑色运动裤,指缝夹着一根香烟,穿着拖鞋慢慢地去上厕所。低矮砖房中间的胡同通常都很窄。当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棍儿颤颤巍巍迎面走来时,赵世铮就不得不紧贴着墙壁。
在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中都有做饭用的厨具和水槽,旁边放着锅盆之类的物什,一旁立着扫帚,院子里还拉着一根长长的晒衣绳 - 这就是另一种"北京生活"。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首都,当然也包括其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这样传统的街区消失了。过去蜿蜒曲折的胡同小道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商店和住房,而现在四处都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在奥运会开幕前夕 - 当然并不仅仅是因为奥运 - 北京的挖土机将许多这样的老房子夷为平地。
即使住在老城区的中国人过的生活十分朴素,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贫穷或者没有存款。他们只是十分享受住在皇城根下而且拥有交际网络的生活。经常能听到有人说:"这里,大伙儿互相都认识,也互相帮忙"这样的话。但是这也不能阻止这个城市的革新者不断地拆除像这样的"城中村"- 对于他们来说,这里太脏,而且也不上档次。
这里确实到处都是垃圾,没有人拥有自己的厕所,所有人用的都是公共的茅坑。赵世铮要去的厕所边空气中有一股酸酸的味道。旁边,一个破旧炉子,一双棉鞋还有一辆老式自行车放在一起。秋天,这里附近储藏着过冬的用的大白菜。气氛有点忧郁:唯一让人觉得活泼一点的便是一只小鹦鹉,在挂在房檐上的鸟笼里愉快地吱吱叫着。
何东(音)和他的老婆孩子一起住在这条离故宫不远的胡同里的一间小房子里。他们是裁缝,河北人。"这里这么乱,真是对不起。"何东的妻子道歉说:"我们这会儿刚好挺忙的。"这间大约10平方米的前房就是他们的工作间,到处都是裁缝用的布尺和布头。后面还有一间房间,里面有一张大床,晚上一家三口都在上面睡觉。和同样住在胡同边上的大部分邻居一样,他家里电视荧屏上的画面也在上下颤动,而且画面质量通常都是很差的。但是就算这样,何东也想多多少少听到点奥运的消息。"我们很喜欢(奥运节目),每天在工作之外都要看。"对于他来说,举重特别有吸引力。
奥运会对中国很有意义
谈到奥运对中国的影响,何东显得特别爱国:"最主要是环境,还有人权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更多的他也说不出来了。从何东的裁缝店出来,在下一条街口往右 - 有几条供机动车行驶的大街从胡同里穿过 - 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黑色。在一个院子里堆着几千个打了眼的煤球,从一间房间里传出机器工作的声音。一个巨大的机器把劈碎的煤球送上传送带,然后煤球被用水滴湿,最后再压制成成品煤球。
这间煤球加工厂和赵世铮的家仅仅只差两个胡同口,因此他几乎每天都从它的厂房旁经过。但是,由于机器运作时的热气,他不喜欢在厂房附近停留,而更愿意坐在一条低矮的凳子上,看着附近发生的一切。但是有趣的事情并不多。"每天早上我都锻炼。 "他张开牙齿已经掉光的嘴说。他会在附近的一处公园或者在胡同里慢跑一会儿。奥运会?"我很激动,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向外国人展示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自己有没有从中受益?"我为我的国家感到自豪。"
自豪的还有在下一个胡同里和他的父母一起住在一间半房子里的一位年轻人。"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很重要。"但是就他自己来说确实什么也没有改变,即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不远处,理发师王晴(音)从她那最多不超过6平米的理发店里探出头来说:"奥运会对(提高)我们国家的形象很有好处。"没有顾客的时候,她也在电视里收看奥运转播。当然,她很想去现场看比赛,但是她没有买到门票。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在这条大概半平方公里的胡同里没有人认为严厉的奥运安保措施妨碍了"普通"的中国人观看奥运。"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王晴说。她那只说自己叫"May"的邻居(她说她很喜欢梅花,因此将"梅"字翻译成了英语May)也只是通过电视画面获得关于奥运的消息。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减弱她对奥运的热情。
据说出于保障奥运场馆安全的考虑,其他胡同里的居民不能使用煤炉煮饭 - 这也很符合奥运会组织者关于改善空气质量的庄严承诺。而像赵世铮这样的胡同居民们对此也没有丝毫不满。为什么?赵世铮耸了耸肩。然后,他继续穿着那双拖鞋,吧哒吧哒地走进屋里,拿出暖壶给自己茶碗里的加了点热水。这是他今天连续喝的第三杯了 - 尽管有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