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德国:一个道德至上的民族
2016年10月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我万万没有想到,学校组织的一次课外活动会在家长会上引起如此激烈的辩论。老师刚刚宣布将带孩子去拜尔公司上一堂自然课,几位妈妈马上皱起了眉头。一个妈妈坚决地说:"我不会让孩子去一家化学公司。"另一位妈妈责问老师:"您知道拜尔在巴西干的勾当吗?"
支持老师的家长因为不占道义的上风,羞愧地盯着地板。老师说:"既然这么多家长反对,我们就不去了。"这时我自告奋勇地表示愿意陪着孩子们深入虎穴,并保证必要时挺身而出,防止他们被洗脑。
到了勒沃库森(拜尔所在地),一位女员工给孩子们介绍各种粮食种类(有实物触摸)和各大洲的饮食文化,最后说:"为了让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吃饱肚子,需要有效的植物保护。你们目前所在的这家公司就是生产植物保护剂的。"我观察周围的孩子已经到了接受能力的极限,因此没有揭露那位员工的洗脑企图。回家以后,我给家长们写了一篇详细的报导,向他们保证拜尔之行不会给孩子们造成持久的伤害。
这是三年前发生的事情。如果最近拜尔没有因宣布收购孟山都而受到口诛笔伐,我都快忘记当初家长会上激烈的斗争了。孟山都因为生产草甘膦除草剂和转基因种子而在德国臭名昭著。因此,德国媒体对这场婚姻冠以"死亡结合"或"人类黑暗的一天"之类耸人听闻的标题。
至于那么激动吗?
对此我很不理解。拜尔是莱茵地区年轻人向往的一家公司,而且资助本地的文化事业。拜尔觊觎孟山都也很可以理解,植物保护剂和植物种子看起来是很般配的一对儿。收购之后,拜尔的规模将使它不容易成为其他公司觊觎的对象。
世界人口正以每年八千万的速度增长。为了在不久的将来养活90亿甚至100亿人口,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植物保护剂和转基因种子是不可或缺的。不过这与德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在核电站被判死刑之后,基因技术是新的刺激德国人神经的词汇,是有德与无德的分水岭。
德国的特殊道路
歌剧大师瓦格纳曾经说过:"德国人做一件事往往不计意义和后果。"他说得很有道理。德国人这一性格特点一方面很英雄,另一方面也不可预测。比如五年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福岛核灾难之后心血来潮地决定施行能源转型。而此前不久她的黑黄政府刚刚决定延长核电站的运作时间。
目前德国敦促欧洲伙伴接受德国提出的难民配额方案,而在难民大批涌入德国之前,柏林坚决拒绝分摊难民。只要德国人发现某种行为具有道德的必要性,他们便以宗教般的狂热以身作则,不计后果。一年前,默克尔在其敞开国门的决定遭到批评之后竟然感情用事地说:"这不是我的国家了"。
这种道德至上的做法难免虚伪,因为你不可能做得彻底完美。目前默克尔一方面高举欢迎文化的大旗,暗中却早已和欧洲伙伴一起商量阻止难民来欧洲的对策。再说能源转型,平心而论,正在德国准备关闭最后一座核电站的时候,德国周边国家却在建设新的核电站。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而反核人士道义上的胜利顺带毁了德国传统的能源公司(RWE,Eon等等)。
农业转型在即?
也许拜尔不愿重蹈这些能源公司的覆辙,于是与孟山都结盟为自己留条后路。谁知道德国政治将被绿色道德观推向何处呢?目前已经有了农业转型的迹象,否则德国政府为什么在欧盟有关是否继续允许使用草甘膦的表决中弃权呢(本来已经决定投赞成票)?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默克尔与绿党的眉来眼去,为明年大选后的黑绿联盟做准备呢?
假如拜尔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德国公司因为农业转型的新政而将总部迁往美国的话,我个人将对此表示十分遗憾。不过什么是历史悠久的德国公司呢?和其他几家达克斯上市公司一样,拜尔的多数股票早已掌握在美国投资者手中。一向对股票深恶痛绝的德国人只持有达克斯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看来德国人更愿意占据道德制高点,而德国公司的成就则让其他人来享受。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