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1812 Int. 30J Reform Teil1
2008年12月18日本周四,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向"而立之年",标志着中国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而西方社会一方面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感到赞赏,另一方面也毫不避讳对中国仍然存在的社会和政治弊端的批评。改革开放的30年,同时也是中国权力阶层内部政治路线和意识形态之争不断的30年。本台记者王颖采访了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朱学勤先生:
问:左右之争一直伴随着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所谓"左"的思潮的主要观点和发展情况。
答: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学术、观念领域可以说是左右之争不间歇的三十年。而1989年以前的左右之争,和89年之后的左右之争它们是有一些演变和差异。
89年之前左右之争主要是存在不存在资产阶级自由化,要不要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左的这一边坚持两个凡是,"两个凡是"的左的干扰直 到耀邦同志1977年组织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基本就击溃了,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呢,当年坚守左的思潮的理论家、政治家,人们称左王,仍然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他们转移到其他政治势力底下,把改革开放当中胡耀邦、 赵紫阳、 知识分子当中要求民主、开放、 市场经济 的主张全部说成是资本主义复辟,和平演变。
89之后,一度由于老邓坚持不论姓社姓资,暂时平息几年。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两极分化,官员腐败, 资源枯竭, 环境破坏等,左这边又一次活跃起来,但与89之前有所不同。89之后的新的思潮更多来自于留学生、 访问学者从西方左翼知识分子那里搬弄过来的所谓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西方学院的学者大部分是比较左的,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全球化是持批判态度的。西方语境中,这种批判可能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在中国,转换语境之后,食洋不化,就会形成新形势之下与80年代左的思潮的衔接。可见,这个左三十年伴随中国,但是有两个时代的差异。
问:那么"右"的一派又有什么代表观点呢?
而右的一面,80年代之前,主要是党内的开明派的官员和理论家,比如王若水、李锐等老同志在党内拥护改革开放 ,抵制左的批判。90之后,与左相对应的右这边,主要是大陆30 至50岁之间这一茬知识分子,他们坚持改革开放,抵制食洋不化,照搬西方学院派的教条。一 是拥护改革开放,二是拥护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三是批判由于市场经济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配套,权力不受监督形成众多的社会弊端。他们的要求集中是改革不能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还应该有政治体制改革,两者配套才能使中国改革开放走向健康的方向。
问:在改革开放30周年临近的时候,左和右的争论又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
而在08年,改革30年这个节骨眼上,左右之争又激烈起来,冲撞起来。双方对现存社会问题都没有疑义,分歧在于: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左认为市场经济的趋向本身就有问题,全球化就是要把中国引入后殖民时代;右认为改革旗帜不能丢,市场经济的方向不能丢,产生今天弊端的根源是在于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走上了权贵资本主义得路,不在于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外界的资本主义,而在于内部固有的政治体制是保守的僵硬的落后的,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把市场主义走上坏资本主义的方向,而不是健康的好资本主义的方向。
问: 在谈到改革的时候 ,不能不回顾改革之前的历史,您怎么看待改革开放与文革之间的关系?
答: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前进中左右之争总是停息不下来。以至于人们说中国在经济政策上右,意识形态上越来越左,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打左灯向右转。为什么?主要是和与改革前史,或者说是改革与文革的关系有重要关系。改革是对文革的否定,中国改革的政治前提是1976年10月6日一举粉碎四人帮。但是是用文革方式粉碎文革,一举粉碎的作法在文革期间是多次出现过的。所以,大转折的历史含量是丰富的,既有对文革的断然否定,也有对文革的继承。是对文革否定方式的继承,或者是继承方式的否定,历史是在断裂中相连的。
文革仅是在政治上进行了否定,标志是1981年的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产生文革的体制原因不仅没有肃清,反而一次一次的拷贝出自己的基因,跟着改革如影随形。再有,由于没有对文革产生原因彻底的肃清反省,所以文革本身的思维方式、观念从来没有在中国有深度的清理过,总是变换方式出现,80年代的老左,90年代的新左正是借尸还魂, 一次次的向改革开放扑来。归根 ,30年不太平是对文革的否认不彻底。
上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