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2005-11-24)
2005年11月24日胡锦涛上周在韩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关于今天的这一峰会,美国媒体有评论认为,中国已经获得了此次峰会的主导权,并开始排挤美国的存在。对此,香港《太阳报》发表文章,题为《亚太经合峰会:中国独领风骚?》文章说:“有分析家认为,亚洲国家在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得不到它们本来认为会得到的来自美国的帮助,这使它们有很大的幻灭感;而美国决定在亚洲和其他地方达成一连串自由贸易协议,此举进一步削弱了亚太经合组织的自由贸易目标。不过,虽然此次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峰会,中国似乎独领风骚,但中国还是必须十分谨慎地平衡与美国的关系。毕竟美国在亚太区内的地位对周边其他国家十分重要,而中国目前也没有必要挑战美国的这一地位。甚至可以说,中国目前越不挑战这一地位,那么未来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机会也就越多。”
在中德关系方面,《太阳报》本周也发表文章,预测默克尔的对华政策。文章写道:“记得施罗德刚上台时,全世界人们对其了解并不多。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施罗德虽然已是当时社民党的所谓“三驾马车”之一,但更多时候却是担任其下萨克森州的州长。他是理念、政策轮廓以及外交方略,人们都不甚了了。至于在中德关系方面,当时北京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九九二年施罗德担任下萨克森州州长时,为了挽救该州造船工业而力主向台湾出售潜艇。因此,一个对中国不甚了解、而又曾经主张向台湾出售潜艇的施罗德,和一个将人权理念拥为至上标准的绿党(绿党领导人费舍尔担任施罗德内阁的外长),这两点曾经引起北京的极大担忧。而华盛顿方面当时担心的,则主要是社民党素来没有科尔的基民盟那么“亲美”,因此施罗德上台后德国是否会执行一条疏远美国的外交政策,也是华盛顿十分忧虑的问题。“
《太阳报》接着写道:“后来的事实证明,北京明显过虑了,而华盛顿的忧虑则倒是有几分道理。施罗德担任德国联邦总理七年,每年都到访中国,频率超过了素有中国情结的其前任科尔;其间的原因不仅在于施罗德本人由一个“中国盲”变成了“中国迷”,更在于中德关系的稳定性。笔者之前曾分析认为,中德关系是中国与所有大国关系中最为稳定的一组关系,中德之间从未就任何问题发生过重大分歧或冲突。从这个角度看,默克尔上台后中德关系也不会有太大的风浪。”
在台湾局势方面,台湾的“三合一”选举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香港《明报》昨天发表署名“欧阳五”的文章,题为《台湾选举变数多》。文章写道:“在台湾选举机制不健全、选民尚欠成熟的情况下,胜负仍存在变数:一、全台二十三个县市,民进党和国民党各有数席把握大,但在一些县市选情胶着,结果难料;二、民进党靠选举起家,表面选情危急,反而可能凝聚绿营选票;那边厢,蓝营不是铁板一块,容易产生麻痹思想;三、对现状不满者较多,投票率有可能比四年前的百分之六十六较低,投票率低,按通常经验,对绿营相对有利;四、民进党有大量有形和无形的优势;五、今日台湾,为某种政治目的,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零四年‘总统’大选前震惊世界的两颗子弹已是先例。”
最后,在香港局势方面,据《苹果日报》报道,正当特首曾荫权再次表明政改方案修改空间不大之际,45条关注组的立法会议员汤家骅透露,政府有一个政改第二方案,有可能在短期内抛出,为反政改游行降温。报道写道:“有民主派议员指出,传闻中的第二方案只有一些“小恩小惠”的修改,如取消委任区议员投票、扩大选举委员会的选民基础等,但始终没有普选路线图及时间表。多名民主派立法会议员表明,不会接受任何没有普选时间表的修改方案。……汤家骅在一个争普选论坛上表示,听闻政府内部有一个政改第二方案或在未来几日公开,主要是想为民主派于下月四日的反政改游行降温。……政府所谓第二方案,就是在不会订明落实普选日期前提下,接纳民主派部份要求。如取消委任区议员投票、扩大选委会的选民基础、取消部份立法会功能组别公司及团体票,以个人票取代。有民主派议员称,修改只属小恩小惠,目的只是争取一些立场温和的市民支持政府,减少游行人数,令民主派反对方案要面对更大政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