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社会”难以为继
2019年11月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柏林学者柯尼希(Wolfgang König)近日推出的新作《一次性社会简史》探讨了消费社会的种种弊端。"一次性消费"可以说是一个热门话题。谈到环保和气候变暖,就不得不涉及到大众消费话题。环保组织每年都会公布人类"寅吃卯粮"的临界日,也就是说每年的这一天,人类就已经提前耗尽了全球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令人担忧的是,这个"临界日"每年都在提前。以消费大国德国为例,根据官方统计,2017年,德国家庭总共制造了3830万吨垃圾,人均垃圾制造量高达462公斤。与此同时,在德国,每年有1200万吨食品被当作垃圾扔掉。
柯尼希是柏林工业大学技术史专业的教授,在其新著《一次性社会简史》中,柯尼希指出,其实对于"即用即仍"的消费习惯,人们用了很长时间才慢慢适应。书中写道:"以前人们很少会丢掉东西。因为物品都比较昂贵,人们会使用很长时间,修修补补,废物利用是一种常态。"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的"一次性消费"模式绝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柯尼希通过研究发现,"一次性消费"起源于三十年代的美国,因为美国人坚信,使用周期短的产品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保障。六十年代,这种消费观念渐渐进入德国。而随着自选商场、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人们的消费习惯被进一步改变了。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一系列一次性产品的发展历史,比如一次性打火机、一次性纸杯纸盘刚刚进入市场时,曾经价格不菲,能用得起扔得起的人并不很多。特别是圆珠笔,曾经何时,它曾是英国皇家空军机组人员的专用品,完全是身份的象征,而现在圆珠笔已基本作为广告载体而被免费赠送。
作者在书中坦承,尽管人类的消费狂热引发了诸多批判,但建立起的回收性社会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此外,技术的进步和分享经济的兴起,虽然会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但并不会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调查显示,汽车的油耗降低之后,人们会倾向于将省下的钱去购买马力更大的汽车。有人批评工业界为了盈利目的,鼓励人们进行"一次性消费"。柯尼希对此并不认同,他以智能手机为例指出,这些智能手机的使用寿命完全可以达到十年,但大多数使用者都会在一两年内更换手机。因此,在一次性消费的问题上,厂家和消费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柯尼希认为,改变现状的唯一可能性就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一项民调显示,生活水准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感不再会因为消费品的增多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果能够将环境因素作为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改变“一次性”消费习惯就会成为一个可能的选项。
达扬 / 乐然 (基督教福音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