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没有突破的大会
2012年12月1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这几乎已成了每年不变的程式:约2万名代表从世界各地飞赴会议地点,在两周的时间里进行讨论和谈判。已明显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发出抱怨和呼吁,工业国家为各自的利益争执不休,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拒不让步,环保组织不断发出警告。
谈判不能按时结束几乎已成惯例。各国环保部长们在媒体镜头前纷纷表现自己高昂的斗志-他们在谈判中坚持不懈,挑灯夜战,为的是让地球免于一场气候变化的灾难。但事实是,在这次气候会议上,"拯救地球"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和中国不肯接受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熬夜开会也不会带来改善。如果华盛顿因为预算危机在国内政治上被束缚了手脚,美国谈判代表也无法妙手回天。如果欧盟不能事先说服自己的成员国波兰接受减排30%的目标,到了多哈会场上还在因此争执,那么欧洲人也不能在气候谈判中保有排头兵的地位。
里程碑还是救命稻草?
将京都议定书延长至2020年被视为多哈会议的一项成功。但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力度是不够的,而且其签署国的碳排放只占全球的15%。这难道能成为一项新的全球气候保护协定的基础吗?为了达到将地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必须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50年降低85%到90%。
但事实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上升。就在多哈会议开幕前,世界银行的研究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那时地球温度将上升4摄氏度。极端气候现象、干旱和洪水将出现得更加频繁。极地地区的冰雪将加速融化,海平面继续升高。那些今天已经深受其苦的国家,在这次会议上再次空手而归。按照现有的计划,将从2020年开始筹集总额达10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气候保护措施。但如何落实这一天文数字,仍是未知数。
大型会议可寿终正寝矣?
真正能够拯救我们的气候的决定是在别的地方作出的-在各个国家的政府和议会里。但是在那里,人们关注的是短期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而非全球性的气候保护。在八国峰会或20国峰会这样对全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论坛上,气候保护应该在议事日程上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必须意识到,没有气候保护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繁荣。发展中国家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联合国的气候谈判,因为它们没有其他的发言平台。可是如果连这轮谈判的参与者都没有行动能力,达成的至多是不痛不痒的妥协,大声疾呼又有什么用呢?
全球气候保护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各国的谈判代表。气候保护必须成为各个国家日常政策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发展可再生能源、对温室气排放采取征税或其他手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等,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推动。
谈判参与者的良好意愿和艰苦努力是不可否认的。但必须正视的一点是,联合国气候会议面临变成一个"找借口"大会的危险,人们往往忽视了采取尽快的和可持续措施的必要和紧迫性。这种耗费大量资源的超大型会议不能拯救我们的气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它意味着不切实际的希望或无力的挫折感。各国政治和经济界有义务立即拿出行动来,同时每个消费者和选民也要作出自己的选择。
作者:Irene Quaile 编译:叶宣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