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邻国海上冲突,能源安全成中国外交重头戏
2004年7月29日在中日东海能源争夺方面,本周《苹果日报》的文章,将目光放在中国与邻国的海上冲突将加剧这一点上。文章说:“本月初,中、日、韩的东海油气资源之争浮出水面。日本政府指摘中国的春晓油田距日方认定的中日海上边界仅五公里,侵害日本利益,于是派出探测船在东海活动;韩国则租来一艘先进探测船,到黄海探测海底的油气分布情况。显然,大家都急欲在东海分一杯“油 ”,日韩及东盟诸国担心中国现已几乎完成陆上边界的划分,下一个目标将划分海上边界,因而垄断东海、南海的石油资源,令他们利益受损。……除了中印边界谈判还在进行,中国与邻国的陆上边界谈判已基本完成。中国为此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边境资源勘探,如今已将工作重点转到海上边境线,进行大陆架的勘测,以赶及二○○九年最后限期前,向联合国提交延长大陆架外侧界线的申请。但这项工作远比陆上边境线的划分复杂、艰巨,涉及的利益也比陆上边境线更惊人,因而诱发与邻国的纷争也将更多、更难解决。原来没跟中国接壤的国家,包括日本、南韩也将受影响,更不要说因南沙问题而跟中国素有领土纷争的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成员国了。”
文章写道:“更重要的是,这些海域的资源非常丰富,撇开鱼获、战略及军事重要性不谈,仅天然气和石油,已足以令各国垂涎三尺。据日本、南韩的推算,东海的储油量有七十二至七十七亿吨,相当于中国三十五年的石油需求(现时中国年耗油量约为二亿多吨),将是继里海以后又一个重要的产油区。 ……燃油短缺现时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南韩目前也为能源短缺费煞思量,大家又怎会放弃东海这块“宝地”呢?随 中国加速探测及开发周边海域的资源,在可能的将来,与邻国的海上纠纷将是无可避免的。”
亲北京的香港《大公报》则发表文章指出,能源安全已成中国外交战略第三环。《大公报》的文章写道:“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唐家璇近日在一个报告中明确表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和资源需求势必还要大幅度上升,因此如何维护中国的能源和资源安全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性问题。他指出,能源外交在中国外交的分量正在上升。北京观察家在评价此言论时称,能源外交已经成为胡温外交战略中仅次于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的第三环节,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大公报》写道:““双赢”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样表现在能源外交上,庞大的中国市场为中国换来宝贵的资源。看看中国的竞争对手,有媒体形象地说:美国通过军事实力来构建自己的石油帝国,伊拉克战争与美国石油帝国的美梦不无关系;俄罗斯手握资源左右逢源,谋建欧佩克后的另一个石油输出国;资源、市场两在外的日本,则怀抱金条四处塞钱。北京甚至有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世界各国对能源的迫切需求现在还仅仅是被彬彬有礼地外交掩盖的变相争夺,但若干年后,谁知道是什么样子!
文章说:“在与日本共同争夺俄罗斯油田争端被公开后,中国能源外交开始被外界所瞩目。专家表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只注重中东海湾地区以及南美、非洲,或关注海上勘探开采,而对近在咫尺的俄罗斯石油、中亚油气不太看重。作为世界石油储量和生产大国,俄罗斯长期以来受困于资金严重短缺,长期投资不足,欠账较多,设备陈旧,采油技术落后。为了把现有的地质储量变为探明储量,再变为可采储量,俄罗斯近年来正努力通过同欧洲、美国、日本、中国等开展能源合作,吸取资金,为使自己的能源位居世界前列创造条件。但是俄罗斯预期的合作伙伴都是当前构成世界多极结构的主要成员,而不是一般的能源消费国。因此,外交争斗十分激烈。”
香港需要民主,也需要民生
香港《信报》本周发表新加坡学者郑永年的文章,题目是《香港民主化的理性考量》。文章说:“从沙士危机到今年的七一大游行,香港和中央政府之间好像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并且情况没有好转的迹象。而香港长时期的政治动员已经在香港中产阶级中间产生了一种团结感,民主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追求。…… 既然一个非直接选举产生的特区政府解决不了香港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人们的关注点自然就落在了直选特区政府。在很多人那里,直接选举就等同于问题的解决。”
文章说“民主政治强调的是对已有经济成果的分配,而非生产和发展。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香港问题,这也就是北京中央政府的考量。回归以后,每当特区政府解决不了香港问题,就去依赖中央政府,希望中央政府帮忙来解决。……正因为这样,香港的经济不能离开内地而生存。这和谁当香港的特首及其特首是如何产生的(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产生)没有任何关系。”
文章最后写道“香港无疑需要民主。但是如何在追求民主的过程中,解决香港业已存在的而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的问题呢?对民主的追求并不表明民生问题不重要了,更不表明追求民主就可以解决民生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