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有保留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7年3月29日“在莫斯科,人们认为,这是向美国发出了明确信息,批评了华盛顿的单边主义。声明的内容与普京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针对美国发表的咄咄逼人的讲话相同。在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武计划而引发的争执中,可以清楚看到,中俄两国目标一致。中国和俄罗斯显然要表明,在这两个问题上,没有它们就一事无成。
中俄两国尤其要遏制美国在中亚的影响。长期以来,‘上海合作组织’是两国的共同工具。自阿富汗战争开始以来,美军进驻中亚。两年前,该组织要求美国确定从中亚撤军的日期。俄罗斯和中国都反对美国在自己中亚‘后院’的军事存在。除了害怕美国巩固在中亚的这一存在以外,它们也担心美国会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中亚争取更多民主。所以中俄当然要共同试图把美国排挤出这个地区。
尽管中俄两国同声强调共同的目标,但双方在中亚的利益并不尽相同。俄罗斯国内有人警告说,不能使上海合作组织过于强大,以免中国在中亚的话语权得到无限扩大。”
柏林日报除了看到中俄两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共同在中亚施加影响外,更注意到普京执政七年来中俄双边贸易的飞跃发展以及其中的问题:
“作为经济兴旺的大国,中国从大型建设项目直到中国制造的电线插座都在影响俄罗斯。另一方面,中国对俄罗斯油气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中国很想看到中俄友好关系的言辞落实到行动上。它要求建造一条从东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但这个项目的实现遥遥无期,胡锦涛在莫斯科也无法推动这一计划向前。
目前,俄罗斯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石油,今后也仍将如此。莫斯科显然认为,用俄罗斯的石油给中国经济加温,风险太大。虽然两国政府现在就增加石油供应量达成了协议,但这是两国元首会晤前就谈妥的事。胡锦涛与普京所说的‘能源领域长期战略合作’也只限于两国铁路更为密切的合作。
如此看来,中俄双方并没有取得很多成果。俄罗斯的保留态度很明显。在西伯利亚的远东省份,中国的存在和影响已很强大,以至当地居民不禁要问,他们是否还处于俄罗斯的管辖之下。中国的劳务移民在那里主要做生意,但也日益主宰了当地的经济。北京要求全面开放边界,莫斯科则要严格限制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