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体系反腐独青睐外企
2013年9月1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据路透社日前报道,德国医药化工业巨头拜耳公司(Bayer )在中国遭到反腐败调查。该集团总裁德克斯(Marijn Dekkers)在接受德国《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采访时透露:"中国有关部门正在医药领域进行广泛的调查。一家地方机构也联系了拜耳公司。"至于针对这家德国医药巨头的调查具体涉及哪些方面,情况是否与不久前备受关注的葛兰素史克(GSK)腐败案类似,则不得而知。
记者向位于勒沃库森的拜耳集团总部拜耳医药(Bayer HealthCare)公共关系负责人就此消息质询,至截稿时未得到回复。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费多丽(Doris Fischer)认为,虽然中方表示只是例行检查,但这样的消息仍然会造成一定的不安心理,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有多家外国医药企业成为调查的对象。"尽管对于拜耳公司在中国的具体运作情况我无法做出判断,但是如果了解中国医药体系的弊病就会知道,一旦调查长时间深入进行,很有可能会找出一些毛病。一些中国人也说,如果真要认真去查,那么整个医药体系都要受到责任追究。"
风声鹤唳,外国企业皆自危?
医药领域在拜耳集团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公司总裁德克斯说:"仅仅我们最受欢迎的五种新药,今年创下的销售额就高达14亿欧元左右。"今年夏天,英国医药企业葛兰素史克被指控向中国机构、政府官员和医生行贿,以扩大其药品的销路。此案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随后,包括瑞士罗氏(Roche Group)、比利时优时比(UCB)等欧洲制药公司都受到了工商部门的调查,德国医药巨头拜耳也未能幸免。中国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7月底发表的一篇文章分析道:"一场商业贿赂的调查个案,或将触发外资药企在华集体遭遇整肃的行业大变局。"
中国经济问题学者费多丽博士指出,中国医疗体系的腐败由来已久并且经常被公众舆论所诟病。其中的腐败存在于多个层面:首先是看病难,很多情况下病人必须要向医生递"红包"才能得到治疗;其次是药品企业往往向医生提供贿赂,以促使其在给病人开药方时优先选择某些药品;此外,由于医院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抬高药品价格也成为其增加收入的途径。以上这些现象,最终的受害者都是病患。
上海交通大学学者张录法也向德新社指出,贿赂现象在中国医疗行业中普遍存在,不管是外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医护人员的收入过低,医院也普遍经费紧张,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医院至少一半的收入都来自于药品销售。而与德国等其他国家不同,在中国药品的出售七八成都是通过医院,而非药店。
欧盟抗议中国对外国企业"歧视"
据德新社报道,欧盟商会对于中国在打击医药系统腐败行动中专门针对外国企业的"不公平对待"提出了抗议。欧盟商会负责医药领域的代表根斯伯格尔(Bruno Gensburger)上周四在北京表示,任何形式的腐败都应该成为打击的对象,只是中国本土企业和外国企业应该适用同样的标准。而中国媒体对于相关调查程序的报道已经损害了欧洲企业在华的声誉。
中国问题专家费多丽指出,医药体系的腐败更多应该从中国的体制、经济政策方面找原因。"虽然我现在不能确定目前有关调查行动是否真的专门针对外国企业,但是如果给舆论造成了这样的印象,绝对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这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凡是去医院看病的人,或者在医疗体系工作的人,都会知道,这个系统性的腐败不是单由外国企业造成的。"
此外,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库奇诺(Davide Cucino)也呼吁中国政府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在华外国企业本来就在很多行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难和障碍,况且中国国有企业还享受诸多特权待遇。库奇诺指出,中国2400家上市企业中,九成都受到国家的补贴,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中国研究学者费多丽则认为,北京新领导层在上任之后,虽然有意进行经济改革,也深知这些弊端的存在,但是目前政府的具体改革方案还在制定之中,一切都没有尘埃落定。对外国企业的不平等对待,是过去至少10年里中国的经济政策造成的。中国领导层内部至少有一部分人希望对此进行改进,但是可能还没有取得整个权力高层的共识。所以在这个时候,欧盟等国际方面对上述问题提出批评是很有必要的,这就相当于给中国高层的改革派增加推动力。
作者:雨涵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