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市场:出版太多,发行不畅
2005年10月24日“尽管开放政策以及1994年以来在图书业进行的坚定经济改革带来了诸多宽松,政治和图书之间依然是‘如影随形’的关系。...宣传依然是中国日常文化的固定组成部分。直接隶属于国务院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大权在握,管理监督着全国的图书和出版系统。
“除构成法律框架的各种条令和规定外,北京的总署及其省一级下属机构还掌握着监控传媒的其它手段。任何一家出版社的成立都必须获得总署的批准。其过程及其复杂,充满卡夫卡式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出书受到国家严格监管,因为,总署才有权给官方的出版社发放国际统一书号,而没有这一书号,任何投放市场的出版物均属非法。”
然而,在实际操作方面却大有出入。“法兰克福汇报”注意到:
“私营文化出版公司可以以购买或掉换选题的方式从官方出版社那里弄到统一书号,从而‘名正言顺’地使自己的书进入市场。据估计,这样的文化出版公司目前有2000家。...业内人士相信,如果私营出版业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许可,其前景将十分看好。”
中国书业面临的另一个矛盾是出版有余,发行不足。“法兰克福汇报”就此指出:
“除营销水平低下外,发行和流通是中国书业的最大弱点。...中国还没有以更有效率、成本更低的方式介于出版部门和终端图书销售之间的中央图书贸易中介机制。为此所需的面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流通书籍总目录是没有的...各出版社与其它出版社和书店发行中心、各中心之间、书店与发行中心、书店与出版社之间,各种订购和发行渠道五花八门,同时并存。这同集订购和发行于一身的更有效的做法相距甚远。出版社依然与合作伙伴分享新选题,高积压率、一方面是即使长达12个月的付款期也不遵守,另一方面则是某些抢手书籍交付缓慢或供货不足,等等,是最常见的抱怨内容。”
“法兰克福汇报”最后问道:
“中国的书商是否可算有福之人?以目前的结构调整条件、继续存在的控制以及缺乏保障的市场前景而言,他们并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