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eschau 240209
2009年2月24日《法兰克福汇报》发表文章认为,克林顿对北京的访问表明,"在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和安全政策等全球问题上,美国新政府将与中国更紧密合作":
"克林顿的温和声调受到北京欢迎。北京认为,华盛顿执行讲究实际的路线。此前,中国政府对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方向感到忐忑不安。所以,温家宝总理对克林顿启程前引用 中国成语'同舟共济'描写美中关系尤其感到高兴。克林顿用这句成语要表达的是,中国与美国在危机中不应视对方为对手,而应共同克服危机。"
《南德意志报》报道说,克林顿参观了北京太阳宫热电厂,这家热电厂由于使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设备,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克林顿要求中国加强气候保护合作:
"在这方面,克林顿也发出了信息:美国新政府抛弃了布什执政时的政策。迄今为止,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产生温室气体的最大国家,都拒绝接受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但这次北京是否会改弦更张,还很难说。同期到达北京的华盛顿政府气候特使斯泰恩说:'我们认为,在与气候变化的威胁作斗争时,美中伙伴关系至关重要。'"
《新苏黎世报》一篇文章的编者按说,"克林顿在北京积极争取北京领导人,主张与中国加强经济和世界政治合作,把人权问题置于后面。"这与她过去的态度大相径庭:
"许多中国人还能回忆起1995年她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上登台的情景。作为当时美国总统的夫人,她公开要求与会人士争取自由、反对限制,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不快。她没有直接点中国的名字,但是把强制执行独生子女政策、迫害人权人士以及不给予言论集会自由称为不可接受的做法。
“但这次使人权组织感到吃惊的是,克林顿到达北京之前就发出了完全不同的信号。她对同行的记者说,她认为人权虽然重要,但中国的人权、西藏和台湾问题不应该影响就克服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和世界安全问题进行建设性对话。"
奥地利的《旗帜报》从美国与欧洲关系的角度观察了中美关系,认为中国已日益进入美国外交政策的中心:
"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欧洲已不再是美国的聚焦点。华盛顿国务院明确认识到,尽管有很多困难,但美国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将中国视为世界政治游戏中的平等一员。在这个新形成的双极权力结构中,跨太平洋的特殊关系将给美国带来一个新伙伴。而欧洲即使及时执行与美国协调的外交政策,也无法成为这一伙伴。"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