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网民激战德国世界报在线
2007年12月22日这篇报导和这场讨论
世界报在线的这篇报导叫“北京吹响了对安吉拉.默克尔进攻的号角”。这篇报导其实也就是归纳性地陈述了一个现象,中国不少官方媒体(如“了望”,“环球”,“世界动态”-World Affairs等)对默克尔总理大举讨伐。比如,最近一期“环球”杂志的封面标题是“默克尔的‘亚洲平衡术’”。文章的结论是,德中关系现在真的是进入严冬了。
网上,这篇文章下面,读者评论居然至少有30多页。记者打开看了一下,实际上存在的只有6页左右。据其中一些仍然存在的评论可以看出,许多评论被删除了。可以想象,被删除的评论会是多么的激烈,甚至过激。即使留下未被删除的评论,也足以反映出这场论战的激烈程度。
对默克尔会晤达赖的看法
一位叫Peter Holz的人说:“德国和默克尔必须独自地,只能是独自地对她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晤什么人作出决定。北京与伊朗总统会晤,没有任何人说什么。”
一位叫Corvus Albus的人说:“一个德国总理可以在德国土地上她的德国家里邀请任何她想邀请的人,不需要征求中国任何独裁者或政党的意见,不需要问谁是他们反对的。德国至今还是一个主权国家。”“默克尔没有在中国的口哨声里起舞是做得对的。施罗德就从来没有懂得,在国际政治扑克中,还必须要挺直腰杆。”
一位叫Bauer Gerhard的也说:“我们的政府邀请什么人,接见什么人,其它国家就要忍受,包括中国。”
一位叫Karl G.的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的总理是邀请她的客人到她这里来,而不是到中国共产党那里去。而中国独裁政权的政治家们邀请他们喜欢的人去(比如施罗德,或者尼克松,或者后来的布什),对此,德国政府没什么可干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跟美国一样,也还有死刑,这完全是应该批评的,不是吗?但这必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来解决,不需要我们去插手。”
一位叫Fritz W. Peter的人写道:“北京现在对待我们已经象对待台湾一样的。等着瞧吧,下了台的总理(叫施罗德什么的)下一步会向他们提什么建议吧。他什么东西都会卖给莫斯科和北京的。….在灯光下,这象是一出超现实主义的剧在舞台上演出。北京团伙会给我们规定,是否应该邀请受到高度尊敬的达赖喇嘛。”
Karl. G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它的宪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有它的。……在德国有着言论自由(基本法第5章),而维护和捍卫基本法是总理的义务。默克尔女士在德国正是这样做的,而这是谁也禁止不了的,包括大国中国在内。”
但是也有(明显是)德国人不同意默克尔会晤达赖的。一位叫VERA的写道:“对我们的外交部长来说真是不妙。对他的邀请被取消了,就因为在有人访问德国的时候我们总理的手滑了出去。……我想说的是,这是中国的内政,不是我们应该插手的,即使我们的总理想跟老虎玩玩。噢呀呀,跟中国玩……”
一位署名K.G.的网民写道:“默克尔女士要显示勇气。这是好事。但默克尔女士的勇气在布什面前却忽然消失了…..德国人终于要显示骨气了。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这种骨气在以色列面前一点都没有……德国人终于要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干点事了。这太棒了!!!但美好的愿望无法与现实相符。啊,德国还是有美德的!!!!至少德国会指责其它国家!看看明镜周刊吧,它是否能够达到它自己的标准呢?”
一位署名“中国公民”的人写道:“总理女士刚访问了美国。她为什么不对美国外交政策提出争议?为什么不对美国能源政策提出抗议?你们推行的是一种卑鄙的价值外交政策。”
对西藏和达赖的看法
一位叫“ISLE”的人谈的对西藏的看法是德国官方媒体中完全看不到的一种。他后来自己声明说他是德国人。他写道:“西藏现在没有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达赖十五世统治下西藏会更自由。如果回顾一下,我们会惊讶地看到,在达赖十三世和十四世的时候,统治是多么的残酷……比今天的缅甸和今天的西藏要残忍一千倍。第十五世达赖只是在1951年后失去了他对西藏(更糟糕的)绝对统治的一个骗子。”
ISLE还介绍了西藏属于中国的历史,他说从618年唐朝立国后西藏就多次属于中央政府,从1271年开始正式属于由蒙古人建立的中国元朝。直到现在,每一位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由中国的中央政府认可。
Karl. G说,在这里只讨论世界报这篇报导,不是用来讨论西藏历史和它与以前或现在的中国的关系的。一名叫WJO的人(象是中国人)反驳他说:这关系到中国的主权,你是真的不懂还是什么?
一位叫BENZ的人(不知是德国人还是中国人)写道:“达赖喇嘛是一个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他的世界观就象塔利班的。开明的、现代的德国应该跟这种极端分子共同做什么事吗?”
对中国的看法
话题自然而然地涉及了中国的一般情况。一名署名DFW(从德语水平看,可能是中国人)的网民写道:“在德国,人们说什么?共产主义坏,只有民主是好的。谁没有民主,谁也一定是坏的。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冷战思想,它把世界分成两个阵营。在一个阵营里的国家都是好的。”
署名Klart的读者(似乎是德国人)跟贴说:“在中国已经有30年没人用共产主义这个词了。党虽然叫共产党,但是在中国有激烈的讨论,是否要改掉这个名字,因为它早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了。建议有:人民党,社会党。”
Peter Holz写道:“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在(会晤达赖)这件事情上表现他们是多么的愤怒。真正的中国人是不表现愤怒的。我在中国生活了3年,我爱中国人民,但不爱那个政府。这里发生的是一场宣传,我不参加,我的中国朋友们也不会参加。政治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位署名WEBVE的人就此写道:“您是否爱中国政府,对中国来说是无所谓的。即使西方所有公民都不喜欢中国政府,对中国也是无所谓的。关键是中国人是否爱他们的政府。事实是,他们爱他们的政府。就象在俄罗斯一样。现在的俄罗斯和中国政府一切从民族利益出发。所以他们的公民爱政府。但这有时会伤害西方的利益。”
有些德国网民显然对中国有些愤怒,Corvus Albus写道:现在中国还只是仿造产品,但总有一天矛头会掉转过来,假如西方出于一时的利益在中国投资过多。“中国的经济先是剥削廉价的劳动力,告诉他们生产是怎么进行的。接下来是数以百万计的仿造品淹没了西方,再接下来,西方的灯就灭了。这对中国也没有好处,因为把仿造品全部在那里出售也卖不了多少。所有方面都将是失败者。这只是时间问题。”署名ELNAJ的(显然是中国人)反驳他说:“德国需要中国市场。中国并不急需德国的投资,因为德国的投资只占在中国投资的一小部分。中国就不会自己发展吗?中国已经多次震惊了世界,因为这里有像您这样对中国一无所知却永远喜欢反对中国的媒体宣传的人存在。不是中国让西方惊讶,而是对中国的无知让西方惊讶。”
一个LILLY让争论进一步激化
一位署名LILLY的德国(女)人的发方把已经相当激动的情绪进一步煮热了。她写道:“中国人是一个勤劳的、讲纪律的民族,这是谁都知道的。但在技术领域就不完全是这样了。中国(跟以前的日本一样)完全是盗窃西方!!!请原谅我说得这么诚实,但这是事实!!!我今天在这里写下,我不买中国的任何食品,这是有理由的。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中国人,不,而是因为中国政府比西方更会剥削,这也是有它的理由和土壤的。中国是“世界头号垃圾制造者”!!!!!!中国跟穆斯林国家一样不懂得人权和人的尊严,这使我更不会从现在的中国购买任何东西,包括我的枕头!!!中国人被剥夺了,奴隶制是每天的日常,人在饿死,人在中国“没有任何价值”!!!!!!
显然,她的这番激烈言论激怒了不少人。显然在这以后编辑们删去的言论更多了。还保存着的言论中,一位自称为“生活在幻想中的中国朋友”的网民写道:中国人爱剥削人?我简直不能相信这句话会出自一张德国嘴巴。今天还有德国人在中国剥削我们的人。停止向中国输出你们的垃圾吧!西方国家完全是通过从亚洲和拉美掠夺获得它们的资本的。说这些,我根本就不用道歉。因为这是事实。回学校去吧,把历史学得好一点。西方通过这些获得了钱,塑造了你们杰出的科技研究。上帝知道,你们用这些没干许多好事!”
署名DJANGO的网民写道:“你说中国的人‘没有任何价值’!!!您到过中国吗?您在中国生活过吗?假如没有,我只能把您的话当笑话听。您说中国象穆斯林国家一样没有人权。可能这是因为您只生活在您的世界里。走出去吧,到外国去,去认识一下其它文化。媒体在大多数情况下给你们的是扭曲的图像。此外您不用为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担心。假如您对这个题目感兴趣,那么您应该知道,所谓‘中国价格’的10年已经过去了。我给您一个好建议,照料好您的钱包。通货膨胀马上就要来了。”
小结
如果要小结几句话,大概可以提一下的有:
一些会德语(和其它外语)的中国人开始改变只在中国人、中文圈子里发表观点的情况了。在这里,他们走到了德语媒体里与德国人争论。世界报这篇报导下面讨论的情况在其它德语媒体网站上当然也会有,不会是孤独的。这应该说是一个新现象,一件好事。道理总是越说越清楚,即使说不清楚,也能给辩论双方一些印象。这是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了解的。
德国人对默克尔会晤达赖喇嘛看来还是支持者居多。反对的观点自然也是有的。
这一年来,从有毒食品、有毒玩具、仿造盗版到黄色间谍,大量的报导,对中国的形象是考验的一年。不管怎么说,在德国、西方不少人心里是留下了很不小的阴影的。改变这样的形象,对中国来说非常艰巨。
有些德国人把中国和美国并列起来说,大有不屈服于强权之意。这也是许多德国人支持默克尔总理的原因之一。这说明了:中国的位置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一个需要同情的弱者了),使中国处于一种搞不好就发生更多对立的处境。一些德国人把施罗德前总理视为摇尾乞怜者,就是从这么一种“新观念”出发看问题的。也许中国领导人和普通中国人遇到一些事情还在想,你们这是欺负我们。不曾想,对方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呢。这就牵涉到外交观念、外交策略转变的问题了。当然这是双方的事情。搞好国家间的关系,对哪一方来说都是个微妙的过程。
(有兴趣者可点击阅读世界报这篇文章连同读者讨论的链接)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