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粗口到真动手
2016年2月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如今,当默克尔登陆其Facobook页面时,心情恐怕不会太好。几个月来,那里充斥着对这位德国女总理难民政策的批评,而且很多时候语调比较难听。
一名Facebook用户写道:"默克尔是带着怎样的厚颜无耻、怎样的傲慢自大、怎样的谎话连篇、怎样的自鸣得意,对德国作出这样的事情,这是铁石心肠、毫无人性。"另一名用户认同地评论道:"外国人已经在笑我们傻了,而默克尔就是无法领会。"
在社交媒体上,最能挑动情绪的便是难民危机。该话题让很多用户开始使用一种粗鲁的、肆无忌惮的语言,以至于德国司法部长多次呼吁删除那些具有煽动性的言辞。
"慕尼黑数码研究所"近日公布了一项调查,其中对1271名Facobook用户就该社交媒体上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了问询: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Facebook上关于政治议题的讨论变得更加具有挑衅性,以及(或者)更加冲动;只有2%的人认为,这些讨论仍然是"就事论事";近74%的人表示,在Facebook上看到更多极端政治观点;53%的人声称,未来将会举报具有煽动性的帖子。
有害的团体气氛
在伊斯兰学者、出版人施耐德斯(Thorsten Gerald Schneiders)看来,粗鲁的、也包括一些极端的评论早就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他在接受德意志广播电台采访时说,网络就像是一种生殖细胞。"在这里,人们很容易找到彼此,很容易发表极端看法并立刻得到回应。当观点得到认同时,其自信心就更加膨胀。"
施耐德斯对那些反伊斯兰的网站和那些萨拉菲(伊斯兰教极端派别)网站都进行了观察,他了解那些粗鲁文字背后的形成机制。"每次当有人点'赞',有些人就会自我膨胀。这些志同道合者凑在一起,发展壮大、愈发大胆。"
缺少管控
社会心理学家卡册尔(Catarina Katzer)观察到,在网络上,人们的行为举止普遍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有教养,而人们也常常能在一组人中找到志趣或者臭味相投者。"我越想加入一个团体,社交方面的努力就越多",卡册尔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说。她同时,网络社交缺乏有效管控也助长了这种肆无忌惮。
更严重的是,网络不仅给粗鲁、侮辱性的语言提供了平台。北威州内政部长不久前提出警告,网络上这种具有挑衅性的语言会引向现实中的暴力。北威州内政部网站上写着:"社交媒体上的仇恨煽动起一种恐惧与暴力的气氛。这激发了那些针对难民的犯罪行为,激发一些人对难民营纵火。"
恐惧丛生的公众
美国司法学者、创建了"dangerousspeech.org"网站的贝尼希(Susan Benesch)研究了言语暴力与现实暴力之间的联系。她认为,一些特定因素对发展为现实暴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在某个圈子里具有影响力的用户鼓励其他用户,对其进行模仿、使用言语诋毁。然后,这位有影响力的用户需要一个忧心忡忡、恐惧丛生的公众群体,一场被看作是暴力呼声的讲话,较早的暴动。以及一个有声势的平台。越多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就越容易让言语暴力发展为现实暴力。
目前,越来越人使用真名上网,然而匿名的情况仍然存在。伊斯兰学者施耐德斯说,匿名对言语暴力有助长作用。"网络匿名仍然像是一种实验室,可以测试这些极端言论的市场如何,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沮丧和怒火而不需要担心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惩罚。"
缺乏多样性
同样助长了从言语暴力向现实暴力转化的,还有群体在观点上的如出一辙。在一些论坛上,不同政治观点的交锋越发少见,常见的是某政治群体成员之间在网络上的互相肯定。世界观愈发封闭,形成了一种群体动力,不同于现有看法的观点无法被接受,阴谋论滋生获得温床。
在很多论坛上,几乎看不到客观的报道和观点上的多样性。而客观报道以及多样性对于开化讨论和阻止暴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