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饥饿贫困,政府应承担义务
2007年10月16日设于德国的“世界饥饿援助组织”与位于华盛顿的著名粮食政策研究机构第二次共同发表了“世界饥饿指数”。借助这一指数,可以衡量新千年目标时间过半之际,有关消除饥饿与贫困以及降低儿童死亡率的目标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世界饥饿援助组织”负责人英格博格-朔依布勒说:“世界饥饿指数显示,在36个国家里,民众饱受饥饿之苦仍旧是非常严峻的现象。其中25个国家位于非洲撒哈拉以南,9个在亚洲,另外两个国家位于中东和拉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饥饿人口的下一代其生活也往往并无改善。”
世界饥饿指数还显示,过去几年里,为消除营养不良现象而进行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多丽斯-威斯曼介绍说,根据此次统计,91个发展中国家有三分之一进展良好,有望实现新千年目标。还有三分之一的国家进展过于缓慢。而25%的国家其形势反而有所恶化。 “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形势最为严峻。尽管那里的大多数国家情况都在改善之中,但是42个国家里只有6个能够在2015年实现预定的目标。形势持续恶化的国家也在非洲。其中最严重的是刚果,也就是以前的扎伊尔。在布隆迪,问题也同样严重。长年的战争和贫困使这个国家的饥饿人口屡创新高。还有利比里亚,直到今天还承受着内战带来的巨大创伤,自1990年以来离目标越来越远。”
带来希望之光的是莫桑比克、加纳和马拉维。自1990年以来,这三个国家的“世界饥饿指数”不断降低,发展势头良好。威斯曼说: “在长年的内战之后,莫桑比克成功的实现了战后重建。加纳的发展则受益于稳定的政治局势。但即便是埃塞俄比亚这样一个公认的危机地区,也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成效。在与厄立特里亚签订和平协定之后,该国在医疗、教育和农业方面进行了资金投入。该国越来越多的妇女学会了读书写字,儿童营养不良的比率在几年之内从47%下降至38%。”
威斯曼说,根据世界饥饿指数,南亚各国都取得了进展,但速度太慢,无法按期实现目标。该地区许多国家,尤其是印度,经济增长十分迅猛。但是,与经济增长幅度相比,消除贫困的步伐还十分缓慢。最贫穷阶层的民众无法像富人那样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像印度、尼泊尔、孟加拉以及巴基斯坦的民众,尽管他们不像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的人们那样食不果腹,儿童死亡率也相对较低,但种种文化习俗以及妇女较低的社会地位,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的比率前所未有的高。五岁以下儿童中有44%营养不良,比率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研究结果显示,只有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及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能够按期实现饥饿人口以及儿童死亡率减半的目标。
在东亚,尤其在中国,贫困人口锐减。这首先得益于为消除营养不良现象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及对农业的扶持。这一地区唯一的例外是朝鲜。由于极度的孤立、经济上的管理不善以及高额军费开支使得该国状况持续恶化。
根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统计结果,拉丁美洲走势最为良好。其中古巴由于在农业领域实施了成功的改革政策、医疗体系也十分健全,实现目标指日可待。其他国家如秘鲁和乌拉圭也成效显著。
威斯曼就此得出的结论是,为消除贫困所实施的政策必须与各地区的情况相适应。在南亚地区,重点是提高妇女受教育的水平以及社会地位。而在非洲,则应当将工作重点放在防止发生地区冲突、防治艾滋病以及发展农业上。
由于四分之三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去年,德国“世界饥饿援助组织”发起了建立“千年村”的活动。三个大洲的15个村庄被选中。当地村民有权决定发展的重点,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村庄大部分位于边远地区。其附近地区的村庄也被纳入发展计划中来,以实现未来该地区长期的共同发展。世界饥饿援助组织表示,这些村庄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有了明显降低。在2010年以前,该组织在这些“千年村“的工作重心将放在如何帮助当地居民获得自我救助的能力。
世界饥饿援助组织认为,为了能在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方面取得长期的成果,各国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发达工业国家目前仍然对扶持本国农村地区的最贫困人口缺乏足够的重视。发展中国家则应承担起对民众所应负的责任,加强在农业基础设施、教育以及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
德国世界饥饿援助组织因此支持各国的伙伴机构,借助“世界饥饿指数”要求各国政府承担起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