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0207 Wengan Unruhe
2008年7月3日6月28日发生的瓮安事件起因是当地一名初中女生死亡之后,家属和警方对死因有不同看法,从而产生矛盾。但随后却导致了万人上街,围攻机关的暴力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所谓"打砸烧"行动的民众中,死者家属及亲友应该是极少数。因为按照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起初只是有300多名死者亲友上街游行,要求查明真相。而最后的万人骚乱则显然已经超越了一般"亲友喊冤"的性质。
北京学者刘晓波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无利益相关者事件",也就是说这些事件的参与者中绝大部分既不是直接受害者,也与受害人没有亲属关系和利益瓜葛,他们之所以卷入事件,并不是官方所谓"少数人煽动"的结果,而是民间不满长期积累的结果,"中国现行体制造成了一种地方吏治的极度劣质化,这种官民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就会因为一点小的事情就点燃了。"
刘晓波还把瓮安事件与2004年发生的重庆万州事件作了一番比较,两起事件起因都是简单的民事或者刑事个案,而最后却都引起了大规模的骚乱,两者都可以归类为"无利益相关者事件"。而在重庆万州事件发生之后,也有部分官员和学者指出,作为三峡水利工程移民区的万州在社会经济问题上矛盾重重,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瓮安事件发生之后,尽管官方将其定性为"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公然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但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也承认,瓮安事件显示当地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及时解决,干群关系紧张。
其实矛盾积累,干群关系紧张正需要通过信息透明,上下沟通加以解决。但瓮安事件中,先是地方政府极力阻止死者家属上访,此后又通过官方媒体封锁消息,统一口径。然而,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情况下,简单的信息封锁已经完全无法达到效果。事件发生后不久,相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已经出现在互联网上,其中甚至包括死者家属的申诉状以及法医验尸报告。
刘晓波指出,在网络民意的舆论滔滔之下,官方舆论应对显然难以招架,"在网络时代官方最大的一个盲区在于,一旦出现这种事情,他就想把消息来源垄断,只由新华社发。但是封锁其它媒体,只有贵州省单方面提供的消息,网民不可能相信。因为你没有独立的新闻渠道,你不让国内外记者亲临现场进行调查,没有中立的第三方。很多网民就质疑这一点,当地政府作为被告的对象不能出来发布消息。"
一方面是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在社会中以平行的方式迅速传播,另一方面,垂直方向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其狭窄低效,以"信访制度"为主的上情下达渠道无法起到作用,导致真假难分的消息在民间沸沸扬扬,而上层却无法有效的了解民意,最终致使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引发大规模事件。这也是瓮安事件留给人们的一个重要思考。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