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1106 Paralympic 2008
2008年6月11日初夏的傍晚,波恩市政厅的会议室里只有20多个听众,与窗外明媚的阳光和正在进行的欧洲杯足球赛相比,残奥会这个话题显然不够引人入胜。这样的场景,对于国际残奥会首席运营官施拉赫特贝格而言并不陌生,作为一项由残障人参加的奥运赛事,残奥会虽然在级别上等同于奥运会,但两者所受到的实际待遇却是天壤之别。施拉赫特贝格在自己的报告中就提到,雅典奥运会期间,残奥会几乎被人遗忘,比赛进行时经常发生体育场的大门紧闭或者交通联系出现问题的事情。但是,在谈到北京残奥会时,他却显得非常自信,"2008年,北京残奥会必将成为史无前例的赛事。参赛运动员,观众和媒体人数,这些都将打破纪录。"
为了与北京残奥会组委会共同策划组织工作,施拉赫特贝格已经三次前往北京,在此过程中,他有机会接触了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中国的多元化让他印象深刻,"有趣的是,在官方层面上,一切都非常正式,非常中国化,简直让我难以想象。幸好的是,随着工作的进展,我们学会了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如何交流。但是在比较低的执行操作层面,有很多中国年轻人,他们英语流利,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
施拉赫特贝格随后用展示了雅典残奥会的精彩片断以及北京残奥会宣传片,有一位做在轮椅上的观众看得尤其认真,其实他也是这场座谈会的主讲人之一,世界排名第二的残障乒乓球选手,来自科隆的尼克里斯。雅典残奥会中,他夺得金牌,迎来运动生涯的高峰,而在北京残奥会上,尽管面临东道主中国选手的严峻挑战,他仍将努力继续这一光荣。"我对北京残奥会充满期待,因为乒乓球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体育项目。我很确信,到时候体育馆内会坐满观众。在雅典的时候,可惜上座率并不太好,因为我们比赛的地方离奥运中心有些远。"
谈到上座率的问题,施拉赫特贝格立即提到了有些媒体的报道,称北京残奥赛事将动员学生和年轻人去现场观战,以避免看台上人数寥寥的场面。但是他也为这一做法进行辩护,首先动员观众并非北京首创,雅典残奥会同样采用过这种方式,此外,能够让年轻人和学生有机会现场感受残障运动员的运动精神本身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在座谈会的最后,施拉赫特贝格主动提到了有关人权的问题,在西方有关奥运的讨论场所,人权总是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国际残奥会首席执行官施拉赫特贝格显然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有备而来,"我们确信通过残奥会,通过残障运动员的体育竞技表现,能够让社会更加重视残障人士,他们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此外,残障人也能获得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有所成就。"
施拉赫特贝格最后指出,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建设工程全部都是无障碍设施,以便残障人士能够畅行无阻,这即使在德国也没有完全做到。此外地铁,电梯等公共设施也都考虑到了残障人的需求,而这些都将是北京残奥会留下来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