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横空出世” 学界舆论措手不及
2018年11月2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11月26日,中国官媒人民网报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南方科技大学科学家贺建奎称,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使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便具有抵抗艾滋病毒的能力。报道称这是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上所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这个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在全球范围引起学者和舆论的强烈质疑和谴责。欧美许多国家的基因研究学者纷纷对此表示震惊,认为这是违背伦理、不负责任的人体试验,并强调有关技术尚不成熟,具有不可控的危险。
当天,百余位中国科学家也发表联署声明称,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表示坚决反对,强烈谴责。签署者指出,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潜在风险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只能用疯狂来形容",而这项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
学校、医院、政府三不知
贺建奎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当天也做出回应,称这位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对其对人体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研究"深感震惊",且"学校和生物系对此并不知情",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
而据称通过此次伦理审批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和医院所在地的卫计委,都已否认接受或通过相关审查与报备。据新华社26日报导,国家卫健委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
人民网在报出“好消息”数小时后就删除了这篇报道。而《人民日报》也在当天晚些时候发表评论"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指出在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科技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让它可能成为一把杀伤力巨大的双刃剑"。评论称:"对于人类自身的改造,风险可能还不像失控的机器人,所谓'拔掉插头'就可以停止了",并警告"技术不当使用所带来的后果无法预估,开不得丝毫玩笑"。但其结论仅仅是模糊的"人文科学,应该走到科技的前面去;人文关怀,更应该走到科学的内部去"。
"责任重大"
面对媒体的询问,贺建奎的团队表示暂不公开置评。但在26日发布消息前,贺建奎接受了美联社的采访。他表示:"我感觉自己有重大的责任,不仅是做出第一个,而且要成为一个范例。"他认为在是否允许或者禁止基因编辑的问题上,"社会将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他解释,之所以选择则胚胎基因编辑来抵御艾滋病,是为让那些感染艾滋病毒的夫妇有机会生一个能免于感染艾滋病的孩子。"我相信这会帮助到那些家庭和他们的孩子。"他说如果引发了意外的副作用或伤害,"我会像他们一样痛苦,这完全是我自己的责任。"他表示对双胞胎姐妹准备了长达18年的随访计划。
26日,贺建奎的团队在网上发布了几段视频,其中贺建奎在实验室的背景下用英文介绍了自己为何以及如何进行有关研究。他还对美联社表示,该项目的后续怀孕尝试计划将暂时搁置,直到该项目的安全性分析完成,并让行业专家进行权衡后再做出决定。
"闯禁区"的中国科学家
在国际上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法律和伦理限制让大多数研究者持谨慎态度的同时,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则是步步向前。2016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的一支科研团队发表一项研究,称尝试对人类胚胎的基因进行编辑,其目的是使胚胎具备先天的针对艾滋病的免疫能力。当时这一"成果"也引发了学界的伦理质疑。对此德国之声曾有报道。美国《自然》杂志指出,这是全球第二例有关人体胚胎细胞基因编辑的研究。
而全球首例人体胚胎细胞基因编辑研究,是2015年4月中山大学的科学家完成的。同年12月,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该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召集,与会各方明确允许科研目的的人类胚胎编辑研究,但禁止临床应用。同时,大会还达成一个共识,认为当前利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细胞基因进行修改,是"不负责任"的举动。不过该共识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11月27到29日,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在香港举办,会议由香港科学院、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联合举办。按照日程计划,贺建奎还将在会议现场展示他领导的项目组在小鼠、猴和人类胚胎的实验数据。贺建奎还计划展示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