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基辛格的新著《关于中国》

2011年6月15日

德国《商报》认为,基辛格的新著《关于中国》几乎像一部集大成的"遗书",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的著作,亦可了解尼克松政府及其首席外交官的内心世界,"胜过任何历史书"。书评也指出基辛格作为现实主义政治家评价中国的局限性。

https://p.dw.com/p/11ad8
Chairman Mao Tse-tung, left, and U.S.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shake hands as they meet in China in Feb. 1972. Nixon's visit, Feb. 21-28, marks the first U.S. presidential visit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P Photo)
尼克松访华图像来源: AP

针对基辛格关于中国的新著,《商报》6月13日写道,"实际上基辛格对中国的了解几乎超过其它任何国家,他在这个大国旅行过大约50次,也试图理解它,而且紧密地与中国打交道给他的政治生涯打下了烙印。40年前,这位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安全顾问第一次前往北京,为两个大国的接近奠定了基石。

"一年后,尼克松与毛泽东在中国首都会晤,拆除了一堵自朝鲜战争以后就横亘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大墙。……"

该报认为,"这个转折的后果,至今可以在美国的政策中感到,尤其是在经济上。多年来北京为美国的预算赤字提供了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对美国的出口是令人瞩目的中国外贸的支柱。

"相互竞争、嫉妒、但也彼此钦佩,就是当今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关系的写照。而且从根本上而言,在世界舞台上让美国可以真正较量并且认真对待的也只有中国。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曾经如此:奋勇当先、自私自利、而且也毫无顾忌,却又总是令人难以置信地获得成功。让美国人害怕的是,有朝一日会被北京甩到后面屈居老二,这很危险,但也引人入胜。"

基辛格的局限性

作者评论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基辛格通过自己对中国主题的不同文章也以另外一种方式公开了自己的许多思想。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它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尼克松政府及其首席外交官的内心世界的大门。比如,基辛格对毛泽东所表现出的敬佩,就需要读者去适应。基辛格在几页之前还写道,毛的文化大革命如何让数百万人陷入贫困和死亡,但他并不隐瞒对毛这位权力战略家的很大敬重。这可能会让某些读者心生抵触,但是它也展示出政治是如何运作的,最终总是胜者为王。"

文章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这种矛盾多年之后都没有改变,当1989年6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游行的大学生遭到坦克车碾压时,尽管乔治•布什政府谴责这种国家暴力,可是基辛格对残忍的权力显示所表现出的愤怒是有克制的。

"占据上风的是对美中两国关系后果的担心,在这一点上,现实主义政治家基辛格也摆脱不了自己的局限性。他描写这个时代的事件不是充满同情,主要是冷静地、有时是自恋的笔调。"

文章最后说:"可是基辛格所要说的,无论是否总是中听,在大的关联中不起真正的作用。因为这是一个经历过在关键时候改辙换道的人,经过40年之后再次回首往事,这种回顾可以而且必定是主观的,所呈现的是一部胜过任何历史书的著作。"

摘译:林泉

责编:苗子

以上内容摘自或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