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武汉或有近六成感染病例未被发现
2020年3月2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官方媒体《中国新闻周刊》日前援引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邬堂春团队3月6日在医学论文预印本平台medRxiv网站发布的论文报道称,武汉市至少59%的感染病例是未被发现的,其中可能包括无症状和症状轻微的病例。该团队的最新统计数据和建模显示,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可能被大大低估。而有研究已经显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可能具有高度传染性。
邬堂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武汉目前可能存在59%未被发现的感染病例,这是他的团队基于最保守的模型预测出来的,并没有进行实际的流行病学调查。"科学是非常严谨的,可能的东西不能说成肯定。模型的空间设计没有完美的,所以一定要有大样本去做实际抽样,才能得出地区的差异和潜在的隐性感染数量。"邬堂春说。
邬堂春在接受采访中再三强调,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隐性感染问题都是疫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应当得到高度重视。
确诊定义的不同标准
在新冠病毒所有无症状感染者中,包括在检测时暂未发病的潜伏期患者,以及感染病毒后始终不发病的隐性感染者。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人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的全球监测》,"无论有无临床体征和症状,经实验室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者"均为确诊病例。
但中国的确诊标准与此不同,在中国国家卫健委今年2月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将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分为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两类,此后,无症状感染者不再被列入确诊名单。这也是2月9日黑龙江省卫健委宣布该省前一天核减了14例确诊患者的原因。因为其中有13例检测阳性但无症状的感染者。
在2月5日更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第五版》中,中国国家卫健委首次明确表示"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而之前第四版的相关定义则是"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作为中国最权威的卫生健康管理部门,中国国家卫健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一直在不断推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两种指导性政策文件。
抗体检测"砸锅卖铁也应该做"
《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指出,2月13日,《国际传染病杂志》收到北海道大学流行病学家西村浩史等日本专家的论文。这篇论文对从武汉包机撤离的565名日本公民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撤离者有13人感染,其中4人为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为30.8%。就此,西村团队估计,在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可能有少于一半的感染者没有症状。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院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姜庆五教授也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很多传染病都存在隐性感染,同时,部分隐性感染者也会成为传染源。因为带毒的隐性感染者不会进行隔离,活动范围很大,所以其危害性也就更大。在目前的情况下,通过模型来判断隐性感染是一种方法,但是,由于模型的假设条件很多,所以不应倡导。他提醒,像武汉这么大范围的感染,不能过度信任模型,一定要通过实际调查来回答隐性感染人数的问题。
姜庆五解释说,人体在感染病毒后,大部分患者都会产生抗体,这就是病毒在人体中存在的证据。因而,进行抗体检测是确认新发传染病隐性感染很好的方式。在武汉地区,派专业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进行抗体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是很有必要的。他指出,在理论上,抽样的样本规模越大越好。而具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则需要假设一系列的条件,才能确定样本数量。根据武汉目前的累计确诊人数,起码要做2500人以上的抽样调查,才能反映整体情况。
这位学者称,隐性感染的数据是影响日后决策的重要指标,关系到新冠肺炎是否会卷土重来,以及一旦卷土重来,该如何应对。有关部门可以参考调查结果,进行下一阶段的决策。姜庆五强调:在武汉地区,抗体抽样调查是完全可操作的。这也是武汉应该完成的,因为除武汉之外,没有其他地区可以完成。这样的调查"对武汉、对国家都很有意义,只要有可能性,即使砸锅卖铁也应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