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评论:香港危机距离最后摊牌有多远
2019年8月1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六月开始的这波抗议运动,迄今二月有余,香港局势未见平缓,反陷失控边缘。从近年转型国家出现的反威权统治的社会抗议来看,香港的抗议虽然时间不是最长,但也不短了。无休无止的、几近暴力化的抗议何时结束,成了沉默的多数民众可能最为关注的问题。
有人从香港工商界最近密集站出来呼吁反对暴力、恢复秩序以及激进抗议人群比以前减少等迹象判断,运动事实上接近尾声。但也有人做出相反判断,认为下一个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鉴于这场运动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无组织、无中心、无领导"的新型"三无"运动,包括抗议出现的暴力化已经引起多数人的忧虑,很难对它平息的时间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平息做出准确的预测,它会不会以一种波浪式的形式在前期平息后再出现,谁也不好说。因为这里存在太多的偶发因素,只能且走且看。
不过,有一点应该是比较确定的,即,虽然不排除还有相当多的人,包括运动的参与者想继续使运动升级,将当前的抗议形态常态化和长期化,但整个香港社会的心态已经起了微妙变化。在抗议人群两次瘫痪机场后,尽管有调查显示,支持抗议的市民似乎比之前更多,然而,若再出现类似机场激进抗议的事情出现,严重影响香港经济、民生,在这种情况下,对秩序和安全的需求反而很可能会成为主流民意,让后者对任何进一步的暴力升级出现反感和不满,从而对运动构成制约。最新的"8.18"集会的秩序井然已经说明了这个趋向。
对外界来说,一个值得观察的时间点是在10月1日。因为今年是党国建立70周年,北京正在为这一天的隆重庆祝仪式而做精心准备,它显然不希望香港在这一天的抗议行动特别是暴力抗议坏了心情。极权政府是需要也乐于通过此种仪式化的政治庆祝来彰显其统治成就与威仪的,尤其习近平,更不会放过这样一个通过阅兵仪式显示其不屈于内外压力并在他领导下取得辉煌业绩的机会,以营造一种包括港澳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在其统治下的普天同庆、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因此,10月1日对北京是个坎,在此之前解决香港的抗议活动,以免搞得在全世界灰头土脸。而现在距离这个日子尚不到一月半。
北京的心思香港激进派自然也清楚。敌人的弱点就是自己的优势,他们无疑也不会放过这个"羞辱"北京的机会。但双方在这里并非没有妥协空间。如果对香港反对派的五项诉求北京能够满足一两项,香港激进力量也许会"鸣金收兵",或者暂时在北京的庆典日不搞事。现在的问题在于,双方这种妥协的空间有多大,是否都持一种强硬立场。
从北京目前透露的强硬信息看,似乎不打算对香港激进派让步。北京已经把后者的激进抗议乃至暴力定性为配合英美要在香港搞"颜色革命",让香港脱离中国统治,并把香港变成反共基地。至少在习近平和强硬派看来是如此。按照北京的逻辑,在六月出现两次百万人的反送中大游行后,港府宣布对修例无限期停止,虽然未用"撤回"两字,但形同撤回,已经是对反对派的让步了,然而,激进力量仍然不罢休,无休无止地闹事,从之前和理非的游行抗议升级为暴力行动,瘫痪交通要道和机场,危及香港稳定和经济,显然,他们不是"志"在撤回修例,而是要在香港搞"颜色革命"。在这个大是大非面前,再退让,满足反对派的诉求,只会助长其气焰,让他们得寸进尺,进一步提出其他的"无理"诉求。这就是北京看待这次香港抗议运动的逻辑。正如中国官媒所说,在暴力抗议面前,北京是"退无可退,无需再退",其潜台词的含义是,只能用暴力对暴力,才能压住香港暴力的进一步升级。
而对香港反对派特别是激进力量来讲,一方面,香港市民的齐声抗议迫使港府(背后也是北京)做出停止修例的退让,这让他们对自己的抗议行为产生了信心,以为进一步的抗议特别是局部的暴力化会迫使北京做出更多让步;另一方面,五项诉求包括以正式法律形式撤回修例提出以来,港府和北京态度的强硬又使他们沮丧,觉得对这样一个不人道、不讲理的政权,和理非的抗议已经无用,必须升级抗议形式,用暴力瘫痪香港,才能引发外部关注,从而给北京造成更大压力,迫使它让步。6月底7月初,反对派更多出于前一方面的考量,之后则是后一考量占主导。尽管激进派两次占领机场的行为特别是期间爆出的围殴内地记者和旅客的行为让香港的反对运动受到了一定压力,但两场行动引发的外部关注,尤其是美国政府和特朗普总统一改之前对抗议的不关心到开始介入,也给了他们尤其是激进派的信心。在此情况下,如果北京基于十一庆典而对反对派再做妥协,激进力量确实有可能不再满足北京对其部分诉求的同意,而提出让北京目前无法接受的要求,如双普选。因为他们明白,十一是个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机会,不抓住它狠狠敲北京一笔,以后要很久才会出现如此"良机"。
假如双方都持这种强硬态度,都用敌对思维看待对方,就不会有妥协的余地,最后事情可能会真正失控,出现让人们不愿看到的悲剧场面。所幸的是,在"8.18"抗议中,反对派和港府接受前期的教训,均表现出了克制态度。但这是否预示暴力由此退潮,现在还不能轻言,接下来的几周会是一个关键期。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