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诺奖演讲:"特别感谢"和"严重警示"
2015年12月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基金会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爱尔兰医学家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日本医学家大村智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分别在疟疾、河盲症和象皮病方面的研究。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为期大约一周的颁奖系列活动。本周一(12月7日),她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用中文发表了"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屠呦呦表示,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她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屠呦呦指出,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她在主题演讲中特别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以及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她表示:"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关于获奖的争议
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并非没有争议。2011年,她获得了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国际医学奖。据《纽约时报》报道,当时就有一些"中国和西方疟疾学家被激怒了"。著名的牛津疟疾学家维特博士(Nicholas J. White)说:"把这项发明归功于某个人是不公平的。"香港科技大学的疟疾学家海恩斯(Richard K. Haynes)表示,指明一个发明者的做法是"荒唐的"。
当时81岁的屠呦呦在出席拉斯克国际医学奖颁奖仪式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她的团队最早从青蒿中分离出活性成分,而其他团队关注了错误的研究对象。她在四世纪的一位医学家葛洪流传下来的手稿中发现,浸泡在冷水中的青蒿可以治疗发热。她由此而意识到传统的加热提取方式会破坏其中的活性成分,她于是转而使用乙醚,青蒿因此成为第一种可以100%提取有效杀死老鼠疟疾病菌的植物。屠呦呦当时表示,在开始人体试验之前,她和她的两位同事自己已经服用了药物,确保没有毒性。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屠呦呦在周一的主题演讲上引用化学家路易˙帕斯特的话表示:"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但她同时也强调:"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 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另外据屠呦呦介绍,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物已经产生抗药性。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非洲少数地区均已发现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在主题演讲的结尾,屠呦呦再次强调了中医药的重要性。她说:"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诺贝尔医学奖也称诺贝尔生理学奖。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前所立下的遗嘱,由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学院每年颁发给"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按照传统,每年颁奖典礼的重头戏都在12月10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的日子举行。届时,包括屠呦呦在内的诺奖得主夫妇将盛装出席颁奖典礼,并随后前往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出席诺贝尔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