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工人的力量”和制度的保障

2011年4月26日

上海港口集装箱卡车司机罢工事件留给人们很多思考:社会是不是对某些群体的关注太少?真的是“工人的力量”取得了“胜利”吗?仅仅出台具体的改进措施,能否从根源上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

https://p.dw.com/p/1146W
东奔西走,风雨无阻——货运司机生存艰难图像来源: AP

卡车司机--缺少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

在当代中国,罢工其实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因为劳资纠纷、待遇不公等问题引起的工人罢工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但是像这次上海集卡司机罢工这样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事件还很少见。由于他们的职业特殊,因此他们一旦停工,造成的后果不是一家企业停产那么简单,而是中国最繁忙的商业货运码头的运行陷入瘫痪。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劳动关系专家常凯教授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分析道,这次的司机罢工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劳资纠纷,参加罢工的不光是卡车司机,还有与集卡司机有业务联系的放箱公司后来也参与到罢工当中。而且它涉及的问题也不是企业可以解决的,必须由政府出面,因此也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和政府政策存在的漏洞。他说:

"我觉得我们对卡车司机这个特殊行业是比较忽略的。这些工人还不同于制造业的工厂工人,他们的流动性很大,而且雇主、生产方式、劳资关系的表现情况和工厂工人也不太一样。据我所知,目前这些工人基本上是没有工会组织的。而且这些人因为处在社会底层,却并没有被社会和有关部门关注,所以历史上在工人罢工等集体行动当中,这些人一直是主力。"

对于这次的罢工事件,中国大多数媒体选择了沉默。只有极少数几家媒体在罢工平息之后简短转载了外媒的报道。据国际通讯社报道,警方人员还和集体罢工的司机发生冲突,但究竟是否造成工人伤亡,始终无法得到独立证实。常凯教授认为,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应该以协商和沟通为主,以缓和矛盾为目标:

"如果出动警力,作为一种社会秩序的必要维持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谨防警力和工人发生直接冲突,如果对工人采取强力措施,反而容易激化矛盾。"

Umsatz im Hafen von Schanghai steigt
繁忙的上海码头图像来源: dpa

"工人的力量"和法律的权益保障

不管怎样,最终政府做出了让步,减免了多项收费,罢工司机也接受了政府的这一回应,恢复了正常运营。劳动关系专家常凯教授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这看作是"工人的胜利"。但是政府这次能够考虑到工人诉求的合理性,针对具体问题予以解决,这还是值得肯定的,并且符合法律的要求。

但是,许多卡车司机在罢工结束之后仍然表示,由于整个行业竞争压力大,加上油价居高不下,所以他们的生计仍然十分艰难。具体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制度的缺失和工人权益普遍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进。这次的罢工事件也表现出来,中国工人的权利意识日益强烈。

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常凯教授认为,要根本解决问题,首先要从法律上和制度上健全对工人权益的保障,对工人的劳动成本、劳动报酬以及各种附加收费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关注。他说: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工人集体权利由谁来代表?他们用什么样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他们可不可以成立工会,工会能不能有效地维护他们的利益?如果这方面我们有比较健全的制度的话,我想解决问题就会容易一些。"

作者:雨涵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