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当德国遇到台湾:社会经济篇

邱璧辉
2019年9月29日

早在17世纪上半叶,当时仍被称为福尔摩沙的台湾就可以发现德籍人士的足迹。此后台湾和德国有更多的往来,特别是在经贸方面。

https://p.dw.com/p/3Q8L8
Feierlichkeit der Wiederentdeckung des deutschen Konsulats Ende 19.Jahrhunderts.
德国在台协会处长王子陶(右三)为德国老领馆遗址挂牌举行庆祝仪式(2919年12月12日)图像来源: DW/E. Zhu

(德国之声中文网)历史上最早来台的德籍人士是那一位?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余文堂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称,目前有记录的,应该是出生在德国北部布莱梅的亨德利克.阿得利恩松(Handrick Adriaensz),1624年他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到大员(安平)担任领港员与制图员。接著是1627年,新教牧师甘治士(Georg Candidius)亦随该公司来到台湾南部传教;他不但在台首度引进基督新教,且在新港社传教期间,详细地观察当地平埔族的风俗习惯、政治组织、产物与宗教,后来以荷文撰写成一本《福尔摩沙岛的对话与简短的故事》的书。

另外就是来自莱比锡的尚贝格医师,他于1646年8月下旬来到热兰遮城行医,他应该是历史上引进近代欧洲先进医疗的第一位德籍医师。还有,出生在德国中部戈达城附近的司马卡尔登(Caspar Schmalkalden),1648年夏天,他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抵达安平,并担任士兵与测量员;在他返回欧洲后,将手稿辑成一本《东西印度奇异旅行记》(Die wundersamen Reisen des C. Schmalkalden nach West- und Ostindien 1642-1652);记录他来台的经过与观察,并用鹅毛笔绘制4张有关台湾的图片,这些对台的观察与图片,都是开启台湾近代史的珍贵资料。

普鲁士对台湾觊觎

台湾因地处东亚大陆边陲岛链中央,具交通、贸易要衝与战略重要地位,自17世纪以来,逐渐成为欧洲海权与殖民列强争相夺取的目标,荷兰、西班牙两国先后占据南北台湾便是最好的例子。19世纪中期以来,普鲁士也不甘落于人后,在1860-1862年派遣一支"东亚远征队"到新加坡、台湾、日本、中国与暹逻等地。该远征队除了和日本、中国与暹逻政府进行外交和商业的谈判及签约外,还在东亚各地进行学术和市场的调查,以及试图在太平洋海域(包括在台湾)建立殖民地。其中到过台湾调查自然资源的有: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农业学家马龙(Hermann Maron)与动物学家马滕斯(Eduard von Martens)。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李希霍芬曾在台湾进行资源考察图像来源: gemeinfrei

后来还有更多的德籍人士来到台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原在海关服务并于1882年被派往台湾南部调查地质的地质学家莱茵瓦奇特(Georg Kleinwächter);1885至1889年到台考察的植物学家瓦尔堡(Otto Warburg),以及于1898年圣诞节,登上台湾第一高峰玉山的斯特佩尔(Karl Theoder Stöpel),他是第一位登顶玉山的西方人。这些人在台湾传教、作战、测绘地图、贸易、采集动植物、调查地址、稽查关税、管理灯塔,以及协助建造铁路等,对台湾做出不少的贡献。

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建设台北到基隆的铁路时,不辞劳苦远从德国杜塞尔多夫引进两部蒸汽火车头,分别命名为"腾云号"和"御风号",现今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公园仍可看到"腾云号"的身影。普鲁士与后来的德意志帝国的商船,不仅将台湾的稻米和蔗糖转运到中国大陆,还将部分的樟脑运到欧洲销售,可见双方的交往并不少。

"殖民台湾"只停留在讨论

1858与1860年台湾开港后,台湾与欧洲贸易渐趋频繁与活络。1865年汉堡籍的商人美利士(James Milisch)首先在沪尾(今淡水)设立"美利士洋行",隔年(1866)他被汉堡城邦任命为驻沪尾领事,同时兼任其他汉萨城邦:布莱梅(Bremen)与吕北克(Lübeck)驻沪尾的领事。之后,在台北和当时仍称为"打狗"的高雄以及安平也纷纷成立一些德籍商行和派驻领事。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后,亦在台湾派驻领事。1895年初,原驻台湾南部安平的领事康斯坦丁.梅尔茨(Constantin Merz)奉命北调至淡水担任德国驻淡水领事。当时日本已殖民台湾,德意志帝国政府在台北盆地的大稻埕购买土地和地上物,作为"德意志帝国驻太北(大稻埕)领事馆",直到1908年闭馆。往昔领事馆的建筑早已被拆除,直到2018年年底,领事馆的旧址才又重现大家眼前,原来领事馆的旧址已成为台北市立忠孝国中的校址,德国在台协会和忠孝国中以及相关单位也因此举办了庆祝会。

虽说19世纪下半叶,普鲁士政府曾多次讨论在台湾殖民或建立海军据点,最终台湾并没有成为普鲁士的殖民地。余教授说主要原因有3点:1.当时普鲁士政府主要忙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统一的大业,无暇顾及其他;2.海军不够强大,且顾虑如在东亚和其它列强竞逐殖民地,会引起和她们的战争;3.受几位重要人士的影响,比如前述远征队队长艾林波(Graf zu Eulenburg)、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与驻华公使布兰德(M. von Brandt)等都反对在台拓建殖民地;他们认为台湾较无良港、台湾人民难统治、离中国主要贸易口岸远,且气候不适合德国人。

贸易热络 低调合作

如今德国是台湾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台湾是德国在亚洲的第5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和印度。2018年台德双边贸易总额为180亿欧元,台湾对德国享有贸易顺差约23亿欧元。

台德双边贸易的数字虽然亮丽,但除了几个名闻遐迩的汽车品牌,台湾人其实不大知道还有那些产品是德国制造的。很多台湾人不知道西门子、爱迪达、妮维雅、博朗是德国品牌。在台北的德国经济办事处处长林百科 (Axel Limberg)告诉德国之声,德国企业有各自不同的市场行销策略。很多德国企业在和外国企业合作时,并不百分百强调贯彻德国模式,而是让合作的当地伙伴有更多发展空间。德国企业在外国不特别强调他的德国血统,却更愿意强调和对方长久而友好的合作。

从废核到风电

2011年3月27日日本发生了核灾,德国是全世界第一个决定完全放弃使用核能的国家,时间点落在2020。不久之后,台湾政府也决定在2025达成"非核家园",目前台湾政府正致力于再生能源的发展。台湾驻德国办事处经济组组长何元圭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谈到"在废核方面德国比台湾早了许多年,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值得借镜"。在废核、以核养绿,特别是在离岸风电上,德国的确给出许多参考意见。何元圭认为"未来两国的贸易将会持续增长,特别是在离岸风电方面,台湾还会有至少5到10年的荣景"。何元圭称,离岸风电的相关设备会先在德国以及荷兰生产,之后在台湾组装。双方希望台湾未来可以成为离岸风电技术的亚太中心,并将产品销售到其他亚太国家。

台湾和德国都有非常多的中小企业,何元圭认为德国在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上,某些做法非常值得台湾参考。

Taiwan Taipeh DAAD auf dem European Education Fair Taiwan
台湾欧洲教育展上的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图像来源: DW

技职教育

"德国制造"等于"品质保证",几乎是台湾消费者对德国产品的印象。为数众多而且训练精良技术人员是德国工业成功的基石。前台湾驻德代表陈华玉对德国之声说,"德国工业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德国拥有足够的技术人员,而这些出色可靠的技术人员就来自德国优良的技职教育"。多年前台湾便引进了德国的技职教育模式,并积极推广。从2003年到2010年,德国和台湾的39所职业学校以及233家企业在24项的职业上有密切的合作。在这段期间,有3230名受过职业训练的台湾学生获颁德国的结业证书。

不仅在技职教育,两国的大学也有相当多的交流和合作项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以及许多德国政党都提供奖学金,给台湾学子到德国留学或交流,对台湾的学术界和业界作出极大的贡献。多年来,几乎半数的台湾大法官都曾留学德国。而首先在德国实施的"华德福教育",后来也在台湾得到体现。目前全台有数十家华德福幼儿园、中小学以及亲子共读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