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墓地文化
2011年10月31日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1年1月,德国全境一共有3万左右墓园,平均每户墓地占地约4平方米。记者随意走向一座墓园,还没进入园区,首先就被它的地理位置所吸引,离市中心最多十分钟的车程,四周公宅环绕,还有的餐馆和理发店干脆命名为"墓园",整个墓园好像是一座街心花园。穿过一扇小铁门,扑面而来是一大片密密匝匝的墓碑,马路上的喧闹顿时被一道栅栏墙隔开,静谧和安宁的氛围弥漫记者的四周。葬在此地的墓主有的是土葬,也有的是火葬的。
墓碑堪比艺术品
墓碑的造型种类繁多、大小各异,不少都经过精雕细琢,更像是一件件艺术品。有的像一座小型假山,有的是一个十字架,有的做成半圆型,也有的做成中规中矩的矩形。墓志铭通常简单明扼要,一般只有逝者的姓名、出生和逝世时间。没有中国墓碑上经常见到的照片和配偶的姓名,墓碑的背面不镌刻逝者的生平事迹。从墓碑上的生卒年代看,墓园里墓地建成的时间跨度很大,记者甚至看到一些十九世纪的墓碑,由于久经风吹日晒雨淋,石碑上的墓志铭大多已经模糊不清。这些墓地也由于长时间没有专人打理,青草没踝。
与东方丧葬习俗让人感觉不同的地方是,墓园里几乎每块墓碑的旁侧都是种满各式各样的花卉植物,而且,有着风格迥异的布局。陪伴我参观墓园的宾徳(Kirsten Binder ),是德国园艺协会的会长,对于墓地园林的设计颇有研究。她说,德国的墓园设计堪称艺术。她提起德国墓地文化几百年来的变迁历史。16-17世纪,坟墓不过是在掩埋棺材的上方树立一块墓碑,当时,墓碑上会记载逝者生前的职业、作为和喜好等细节资料。从17世纪中叶起,人们有意识地在墓园里种植植物,"此举主要是为了祛除尸身的腐味,纯粹是从卫生角度考虑的。"宾徳继续解释,再往后墓园文化发展得越来越专业化,有了专门设计墓地的工程师和设计墓园景观、植物的花卉师。宾徳介绍说,一般一块用作土葬的墓地大小约为120X250厘米,可供一人或者多人下葬,租用期通常可以延续。还有一种尺寸为110X240厘米的土葬墓地,使用期限在20至25年之间,到期后不能续约,"因为20多年以后,尸身和棺材基本上都被土壤里的细菌腐蚀了。"宾徳说,在德国的不同地方会根据土壤的状况,规定不同墓地使用年限,有的地区只需十几年的时间尸身和棺材就都腐蚀了。用作火葬的墓地,面积会小得多,一般只有120X120厘米。
墓地修饰很讲究
宾徳说,大多数墓地(无论是家族墓地还是个人墓地)的设计都会遵循达芬奇的"黄金分割"原理,花卉、植被、装饰品和墓碑的种类、造型和比例都有严格的专业要求。宾徳说,有些逝者的亲属还会要求在设计中体现风水原则,不过,多数墓地的设计还是以整体的美观、和谐为目标的。"多数情况下,逝者家人都会和负责墓地设计的工程师、花卉师作事前的沟通,主要是告知逝者身前的特殊偏好和愿望,例如,他比较喜欢的植被或者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宾徳举例说,假如逝者身前比较钟情朋克风格,花卉师可能就会把墓地花卉设计成红色"鸡冠"状;再例如,逝者身前喜欢打高尔夫球,墓地植被就可能被铺上一片茵茵绿草,其间,点缀某种白色花卉,每当花期到来,一朵朵白花就好似一棵棵白色的高尔夫球。"墓地是逝者安息的后花园,尊重逝者愿望、满足家人情感是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宾徳非常认真地说。
一般情况下,一块墓地会用60%的面积铺设草坪植被,用25%的面积种植墓地的边框植被,余下的15%用来栽种需要经常更换的花卉植物。大多数逝者家属都会请专业人员主持设计,之后的养护工作则委托给花卉师护理,也有的家庭是自己亲历而为。宾德说,墓地设计和制作因为选材和要求的区别,价格所以差别较大,不过顾客可以和设计方"讨价还价",尽争取到满意的价格。墓地护理的价格相对固定,她介绍说,养护一块火葬墓地的年平均费用约为120 -210欧元,土葬墓地的年护理费在180-300欧元之间。花卉师除了定期修剪植被,为花卉施肥浇水,还要在冬季来临之前,给墓地的植被做防冻保护,第二年复活节前在替墓主更换新的花卉植物。"我觉得收费太贵,所以,自己会定期浇水、施肥、清扫落叶",正在自己家族墓地上整理花卉植被的马丁(Martin)说,他平均一周会来墓地两三次。马丁的家庭信奉天主教,所以,墓地上安放的圣母玛丽亚的雕像,还有一支终日燃烧的红烛,"这个烛光在天主教里被称作是永恒之光",马丁解释道,一支这样蜡烛可以持续燃烧5天。所以,他常来墓地,除了祭拜祖先之外,还肩负着保证"永恒之光"不灭的使命。
宾徳还说,正因为墓园给人特别宁静的感觉,一些附近的上班族经常利用午休时间,来这里散步、小憩,呼吸新鲜空气。有些新近修建的墓园还专门铺设了自行车道,供人休闲锻炼。宾徳说,"只要来访者尊敬逝者、爱护环境,也不大声喧闹,我们和多数墓主都是欢迎游人前来分享德国墓地文化的。"
作者:丽丽
责编: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