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普通中学的校园暴力
2006年4月8日“吕特里”中学在柏林穷人区新科隆区。这里的居民大部分是外国人,区内失业人口多,刑事犯罪率高。吕特里中学的学生比例折射了这一真实的生活背景。在校生中德国学生只占17%,而且全部来自贫穷家庭。一位学生说:“学校里经常发生打架斗殴,学生相互敲诈勒索, 互相敌视。”另一位学生说:“老师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根本就不想再管学生了。学生们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上课时有人爬到窗户上,有人大声喊叫。”
据说,这所学校中的老师常常在课堂上成为学生们投掷各种物品袭击的目标。女教师甚至手机不离身,生怕遭遇不测时无法及时报警。
德国的小学教育为4年。中学教育按质量分为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普通中学。文理中学 9年制,实科中学6年制,普通中学5到6年。文理中学的大部分毕业生将进入大学学习。普通中学的学生一般都是一些成绩落后,几乎没有职业前景的学生。这个问题除了德国南部地区以外都很突出。在柏林普通中学上学的学生只占全部中学生人数的11%。
爱格布莱希特在吕特里中学教了36年书。这位老教师亲身经历了学校的变化。她对普通中学发展到今日的状况感到非常失望。她说:“所有的普通中学都存在着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我们当老师的能够解决的。比如社会问题, 贫困问题。外国人融入德国社会政策的失败导致了我们这些学校同整个社会的脱节。学生们没有前途,家长失业,整个社会问题都在学校里发生了碰撞。我们老师能怎么解决。”
没有前途,没有光明的就业前景是吕特里中学学生们闹事的主要原因。该校很大部分学生持有的签证是容忍性居留。持这种居留身份既不能做学徒,也不能就业。参与讨论的苏黎世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工业集中的德国南部各个州,即便是普通中学的毕业生也可以找到学徒的位置。但是在经济疲软的地区,比如柏林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在那里,别说是普通中学的毕业生,就连实科中学的毕业生也很难找到接受职业培训的位置。
据统计,在外国人集中居住的新科隆区里三分之一有外国血统的青年人没有获得中学毕业文凭。区内三分之二的非德裔青年没有完成职业培训。据了解,这些外籍青年的父母也几乎都没有在德国正规学校毕业。20年前政府曾鼓励在柏林生活的外籍工人子女,其中大多数是土耳其工人的子女学习土耳其语,认为他们有朝一日会同自己的父母一道返回家乡。如今德语语言成了外国移民难以溶入德国社会的一大障碍。20年前的错误决定不但影响了第二代外籍人,还将对第三代人产生影响。柏林外国人集中居住区里不仅仅居住着土耳其人。比如新科隆区北部的一个区内就生活了来自30个国家的外国人。不少外国人因为申报的是难民,因此没有打工许可。全家人只能依靠社会救济生活,生活变得一团糟。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们无法养成按时起床,按时上学的习惯。外籍家庭也很少将幼小的子女送到幼儿园去。因为上幼儿园是需要付钱的。2003年的一次情况调查显示,80%小学一年级的外国家庭子女在用德语表达方面有困难。缺乏语言能力,在校的成绩自然不好,成绩不好就被送进最没有希望的普通中学,因为没有就业前景普通中学又乱成一团,再加上缺少有意义的业余生活,有时间就在街头闲逛,最后的结局又是找不到工作。因此外籍子女往往很容易跌入刑事犯罪的深渊。
4月6日德国联邦议院专门就德国学校的暴力倾向,以及移民家庭青年的前途问题进行了辩论。联邦总理默克尔指责柏林教育委员伯格失职。她说,将反映问题的申诉信搁置几周,此人不应当得到表扬。默克尔主张加强对外国移民的语言和溶入社会的培训。绿党政治家屈纳斯特指责联盟党说:“你们应当在移民法和双重国籍的问题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使移民子女在德国有个光明的前途,使他们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人们能够真正将他们视为自己的的子女。”
基民盟提名的柏林市长候选人普弗吕格指责在柏林市当政的社民党没有及时对普通中学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他说:“如果象现在这样处理问题,就象是医院里的医生直到病人被送进了医院才开始抢救。我们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
自3月31日开始六名警官已经进驻了学校。学校的新校长霍赫施密特认为,不应当解散吕特里中学。他说:“学生们明确表示不同意解散学校。他们还告诉了我他们遇到的问题。比如有的人因为家庭问题带来的困扰,学校又解决不了,只能在课堂上发泄。”
学生代表埃尔墨哈墨特希望媒体不要哗众取宠,大肆渲染吕特里中学的暴力行为。她说:“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去找工作。只要听说我们是吕特里学校的学生,哪个企业还会要我们。我希望媒体不要给我们戴上‘暴力学校’的帽子。”
全德国普通中学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别。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和巴符州主张保留普通中学。那里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普通中学上学。而其他一些州则主张取消普通中学,将普通中学的学生分散到其他类型的学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