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欧洲还能继续和中国做生意吗?
2022年4月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即便和中国也无法继续照常做生意"为题,刊发评论指出,面对北京在乌克兰危机中明显站在莫斯科一边的事实,欧洲必须做出恰当的反应,必要时应该牺牲一些自身经济利益。
"中国做出了强硬维护地缘政治利益、牺牲经济利益的决定。对于北京而言,和俄罗斯结盟不会带来太大的经济收获。中国和俄罗斯肩并肩,并非因为看重后者的矿产资源,而是像曾任瑞银集团首席经济师的中国问题专家马格努斯所言:'目标是打造一个对专制者更为安全的世界。'为此,中国愿意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不过,西方也同样会面临巨大经济损失。"
文章接着指出,德国为首的欧洲以往和中国打交道,往往将经济政策与安全政策、人权政策相互分离;而事实上,经济、安全、人权不可分割。作者认为,不论是《欧中投资协议》,还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7+1"合作机制,都应该被重新审视。
"更为重要的是,欧洲人必须承认,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始终由安全政策支撑的对华政策,很有可能伴随着高昂的(经济)代价。而且,这一代价产生于增长放缓、通胀走高的背景之中。"
"现在,在几个欧盟大国之中,已经出现了'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呼声。随着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战争的震惊情绪减退,这种呼声必然会得到更多的人应和。"
"当然,目前没有人再继续呼吁对中国'以贸易促转变'。但是,在欧洲,仅以经济视角来看待对华关系的议会外游说团体有着非常强大的势力。"
"不论怎样,(欧洲)对华政策都将会在相互对立的不同利益之间走钢丝。欧盟亟需一套妥善构思的安全政策方针。与此同时,尽管世界又在开始新一轮的拉帮结派,我们依然要牢记一点:在气候变化等全人类议题上,必须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曼海姆晨报》以"决不向独裁者妥协"为题,刊发评论指出,西方国家不应该再相信北京的言辞。
"我们正在承受过去几十年无知的后果。俄罗斯和中国就是独裁国家。普京也好,习近平也好,他们从来就没打算过让他们的国家真正民主化。他们想要的是权力、是控制。人权、新闻自由、司法独立根本不入他们的法眼。我们西方人却一直期盼他们总有一天会这么做。'以贸易促转变'主宰了西方和这两个流氓国家打交道的方式。西方希望,经济开放能够自动导致政治开放和社会开放。然而,中国人却利用机会拓展其地缘战略影响力。"
作者随后盘点了北京利用"一带一路"打造一套服务于中国利益的全球基础设施、中资企业大肆收购欧洲企业来实现其"中国制造2025"之科技强国目标、不费一枪一弹就消解掉了香港的自由。文章接着写道:
"俄罗斯的政治与欧洲价值观过去不兼容,现在也不兼容。中国政治同样如此。普京入侵乌克兰是一个警讯,我们必须在对华关系上转变思维。"
"西方和中国仍会继续对话,双方的经济关联实在太紧密,不可能快速脱钩。但是西方经济界必须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度,西方政界也必须学会开穿中国皮影戏背后的把戏。"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