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清零"令外企叫苦不迭

2022年6月21日

曾几何时,能被派驻中国的北京、上海或深圳,曾是很多德国企业经管人员求之不得的美差。因为去中国不仅能拿到丰厚的收入,而且做出良好业绩也相对容易一些。但现在无休无止的"动态清零",却让很多人心灰意冷,萌生了离开中国的想法。

https://p.dw.com/p/4D0u6
China - COVID-19 in Shanghai
欧盟驻华商会:中国政府的防疫措施令四分之三欧洲在华企业收到负面影响。图像来源: Aly Song/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南德意志报》援引欧盟驻华商会新近发布的一项问券调查报道称,大面积封控管理、漫长的隔离措施已经令很多常驻中国的外企管理人员选择离开,招聘新人填补空缺也变得越来越难。这篇题为《欧洲驻华企业对清零政策怨声载道》的文章写道:

驻华商会对会员企业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这些企业间弥漫着一派低迷气氛,形势极不乐观。问卷报告称,严苛的禁足令和入境管控,以及严重受阻的供应链已经令欧洲企业的在华业务陷入困境。欧盟驻华商会副主席 Bettina Schön-Behanzin表示,中国必须消除企业的恐惧感,并制定明确的计划帮助企业重建信心。共有620家欧洲企业参加了这次今年二月和三月间展开的经营氛围问卷调查。为了了解企业对上海封控行动的感受,今年四月又对相关企业展开了有一次问卷调查。时至今日,影响企业商业氛围的除了上海等地的封控措施之外,北京当局在俄罗斯侵乌战争问题上的立场也对欧洲在华企业的商业氛围变得更为糟糕。

问卷调查报告称,清零政策和乌克兰战争'对欧洲企业的中国业务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性影响。'具体数据更具说服力:四分之三的会员企业表示,中国严格的防疫措施对企业经营产生了负面影响,92%表示关闭港口等措施使供应链遇到了问题。23%的受访企业表示,正在考虑暂停在华投资,并将资金投向新的市场。 Bettina Schön-Behanzin表示,一些企业正在考虑前往更具可预测性的市场开展投资活动。在亚洲找到新的投资地点并非难事,越南或泰国都是可行的选项,但中国毕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是许多大企业不愿离开中国的主要原因。过去几周的经验显示,北京的清零政策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构成了拖垮世界经济的风险。但就此提出公开批评,却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报道称,大多数欧洲在华企业都不愿公开就中国政府的防疫措施公开发表意见,以免造成干涉内政的印象。报道最后写道:

"相比之下,欧盟商会则表达了明确的立场:中国政府应采用已被证实效果的 mRNA疫苗,如辉瑞和莫得纳出产的新冠疫苗。但事实上,中国仍在使用主要由国药和科兴等企业研发的国产疫苗。欧盟商会副主席Bettina Schön-Behanzin表示,新加坡模式值得中国效仿。两年前疫情爆发初期,新加坡也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后来又重新开放了边境。

欧洲商会认为,群体检测和封控措施并不能够让中国走出疫情阴影。正如Bettina Schön-Behanzin所说的那样,中国必须开放边界,这个国家具备实现伟大复苏的所有条件。"

防疫措施变成管控工具

上周,中国河南省一些银行储户和购房业主在维权行动中突然发现,他们的健康码突然由绿转红,只好被迫滞留家中。柏林出版的《日报》撰文指出,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过去两年被用来防控疫情扩散的健康码正在变成当局的"维稳"工具。 文章写道:

由此看来,中国的新冠疫情也是一场规模巨大的社会试验,其长期后果要等几年之后才会全面呈现。而民众对这种新常态的接受程度越高,草木皆兵的北京当局今后继续沿用新冠监控手段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习近平上台后的一系列迹象都显示,为了加强社会控制和保障权力,当局甚至不惜牺牲经济增长。

China | Health Code
健康码正在变成当局的"维稳"工具图像来源: 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至于这种策略能够奏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公民社会遭到打压,媒体只能发出同一种声音,在这种大背景下,民众几乎没有可能提出批评。但局势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却并不能排除。专家们津津乐道的高压锅理论就指出,为了避免发生爆炸,政府应适时提供释放气压的渠道。然而,面对民间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政府现在却在以更强硬的打压和更严格的新闻审查作为回应。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