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电荒的影响与政府的抉择

2022年8月24日

高温缺水闹电荒,德国的在华企业也受到影响,《商报》关注了这一话题。IT新闻网络杂志Telepolis的一篇长文告诉人们,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抉择越来越向后者偏移。

https://p.dw.com/p/4FzDj
流经重庆河流的河床成了陆地
干渴的重庆图像来源: Wang Quanchao/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六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干旱也让在华德企陷入困境。它们当中有些不得不暂时停产,另一些则采取其它节约措施。《商报》转载德新社的一篇报道写道,今年春季因疫情而封城,供应链受到破坏,迄今,清零政策还在阻碍着中国恢复正常,而持续的炎热干旱又造成了电荒。去年也发生过电荒,而且持续到当年11月。当时,德国在华企业必须降低20%至30%的耗电量,生产由此大面积停顿。

"这一话题对中国政府而言非常敏感,发生混乱后,政府人士曾多次许诺今年会尽力避免出现电力紧张。为补足旱情带来的水利发电的空缺,目前中国的煤炭发电又开足了马力。据官方媒体报道,四川67个火力发电厂现在的产量已超过计划产量的50%。"

加强火力发电激起环保人士的忧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是否降低化石能源对全球地表升温至关重要。中国火力发电的比例仍占三分之二。

德国海外商会中国分会会长希尔德布兰特(Jens Hildebrandt)说,中国政府正受到巨大压力。"经济增长放缓,雄心勃勃的环保目标要实现,这一背景下,在保持能源稳定和降低碳排放之间保持平衡,越来越困难。因此,对当地德国企业而言,更多使用和促进新能源以及智能电网,也越来越重要。"

增长和环保的抉择:越来越偏向环保

德国IT新闻网络杂志Telepolis发表题为"如果中国在环保问题上已赶超德国"的署名文章,称很长一段时间来,德国在环保领域的地位,在亚洲如同灯塔一般,为在自家保证环保达标,德国把一些对环境不利的生产环节移到国外。然而时过境迁。

"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洁能源'在上海就是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话题,有关该议题的会议和报告总是迎来无数的观众。上海的现代化交通开始于修建城市地铁,这是一个有着德国援助的项目,与此同时开始的高架路建设则是当地人自己的手笔。

对中国而言很典型的是,各省可以脱离北京的指标进行各地市自己的发展,而各省必须在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之间做出抉择。这一抉择现在越来越多地向环保和气候偏移。"

原因是气候变化产生的后果已有明显的表现:"长江水位持续走低,造成水利发电无法进行,时段性供电、工厂停产,由此,水利发电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弊大于利。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文章提到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SCS),指出该体系在德国一般被认为是旨在惩罚民众的制度,"监控个人的日常生活决不是SCS的核心用途,也不是北京中央政府在使用它,而是各省,因为省一级的工作基本上是独立的。有些地区让环保议题进入SCS体系并扮演中心角色。社会信用体系是习近平提出的遵纪守法倡议的一部分,它包括社会诚信档案以及正、负面清单,用来奖赏和惩罚企业或者个人。"

"中国于2017年以来采取了严厉的环保措施,因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河北省关闭了数千家企业。

现在,为规避环保措施,将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生产线移到中国去,应该很难办到了。"

长江水位骤降 古代佛像重见天日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