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特朗普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文化大革命
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被称为“十年动乱”、“十年浩劫”,是一场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文革之恶,光有个人道歉远远不够”
上周日中共前高官之女宋彬彬,就文革期间母校副校长卞仲耘被红卫兵打死事件,表示公开忏悔。
“为毛主席干一杯”
老一代领导人的所作所为,影响着今天东亚各国领导人的执政思路。
红卫兵进军鬼节
一群中国留学生以红卫兵的形象出现在纽约万圣节夜晚的化妆游行中
陈毅之子组织文革道歉会
中共元老之一的陈毅之子陈小鲁,近日在其母校北京八中,组织了一场文革道歉会,为近期频现的“文革道歉风”再加历史砝码。
中国“网络文革”正在逼近?
在中国,针对网络批评言论的一场迄今最大规模运动正在进行之中。
美最时家族--德国商人在华传奇
德国商人亨宁·美最时说,中国才是自己的故乡。在上海长大的他不仅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也经历了文革动乱。接受采访时他说:"我对所有中国的历史都很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是我有一段中国的历史"。
美最时家族——德国商人在华传奇
德国商人亨宁·美最时说,中国才是自己的故乡。在上海长大的他不仅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也经历了文革动乱。接受采访时他表示:“我对所有中国的历史都很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是我有一段中国的历史”。
红卫兵道歉促“文革”再反思
自《炎黄春秋》杂志今年第6期刊登“文革”时期一个红卫兵的道歉广告以来,《南方周末》、《潇湘晨报》、《新京报》等媒体先后刊发红卫兵的忏悔故事。
中国的民间史学家
在中国民间,越来越多的人自己通过访谈等方式,来记载历史,而不全信教科书上的内容。
一出溜倒退到姚文元
宪政属于资本主义?
《解放军报》放出“宇宙真理”
5月22日,解放军报发表评论文章《中国梦的自信在哪里》,文章中称“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瑞安法院审文革期间杀人案
浙江瑞安法院日前审理一桩文革期间的杀人案,被告已是八旬老人。这一案件在网民中间引起热议。
民主吓走乌坎投资商?
“由于乌坎事件的发生,到现在很多投资商不敢再到乌坎来投资置业”,乌坎新村委会的困难,被置换为“民主困境”引发争议。
民间举办红色时代展
中国一些民间办起的博物馆不能深入探讨敏感议题。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卷在港首发
中国问题学者,哈佛大学讲座教授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其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首发活动。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大大小小的"毛泽东"。
家庭教会抗议文革式罪名
越来越多的家庭教会利用法律手段反抗当局的打压。
新"黑五类"改变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31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美国 “以‘网络自由’为号召,以维权律师、地下宗教、异见人士、网络领袖、弱势人群为核心,以期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渗透中国基层,为中国的’改变创造条件”。这种说法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中国的文化自毁倾向”
中共试图通过仿造传统文化,对内强化民族认同并增强百姓对党忠诚
文革对薄熙来的影响
文革期间,身为高干子弟的薄熙来受到批斗。
中共高层的不谐之音
毛泽东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中国掀起一场红潮
最"红"不过"红宝书"
文革时期在中国人手一册的"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多的图书之一。如今在中国的书店里已经找不见红宝书的踪影。
中南海更应反思“文革”和毛泽东的罪恶
两会记者会温家宝强调“文革错误的遗毒和封建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这是中共中央更应该反思的问题。学者姚监复指出,温家宝对“文革错误的遗毒”的描述,太轻松了。文革是罪恶、是罪行。毛泽东正是文革之后,历届中央包庇的罪魁祸首。
文革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中国学者陈子明撰文,认为不可忽视毛派理论对于民众尤其是青年不满心理的利用和诱惑.
薄督倒台,文革能绝?
北京作家鲁直人担忧文革路线仍旧借尸还魂。
薄熙来及其路线危矣
中国学者陈子明撰文认为中共当局从政治上否定了以“唱红打黑”为特色的薄熙来路线.
《毛泽东的大饥荒》一 02
一:追逐乌托邦 02 赌局开场
反思历史:从问"那时候你在做什么"开始
纪念柏林墙倒塌22年之际。"怎样面对历史"成为了多名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在柏林共同讨论的话题。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是此次讨论会的发起者。
安徽两位异议人士获释
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 ——读《邱会作回忆录》有感
中国学者姚监复读完邱会作的挨整—整人—又挨整的三部曲,认为邱会作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的角色,证明中共党内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如影随形。以暴易暴是一种恶性循环。
中国仅有思想解放还不够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胡耀邦长子胡德平发表文章“近年有人想利用文化大革命,再搞文革”。中国资深媒体人高瑜读后感触颇受,并思考其深远意义。
百家争鸣的前奏
中国大陆各界人士的政治见解已经趋向多元。评说文革,势必要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丁东描述百家争鸣的前奏。
中共三十年前决议,当年问题今未解
近日,中国体制改革杂志社、《南方周末》主办了纪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0周年座谈会;胡耀邦之子胡德平表示,有人想利用文革、再搞文革;香港政治社会学者丁学良说:中国只有一条路,民权和法治。
王容芬经历的"8·18"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首次接见红卫兵。当年19岁的北外学生王容芬在广场上百万疯狂的红卫兵当中,意识到中国如此发展下去必将大乱。王容芬之后上书毛泽东,震惊了北京,也给她的人生带来彻底转变。
文革爆发45周年:回顾与展望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首次接见百万红卫兵。毛的一句"要武嘛"给暴力文革全面展开"撑了腰"。十年文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经历的后果最惨痛的政治运动,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也有深远影响。
文革"杂事别记"
1966年到1976年中国爆发了官方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运动。"文革"结束后中国各派对这场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不断提出自己的大事记。值此"文革"45周年本台自由记者一通根据他所经历的文革回忆当时的历史。
张戎自序
二○○三年五月为英文纪念版而作,二○○六年八月译为中文。
红歌复兴与党内斗争
中国正在开展的唱红歌运动引起了《新苏黎世报》的注意,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部分地区又在推行文革的文化","在这一现象的背后,中国共产党内互相对立的阵营正在进行一场较量"。
老右派警告中国恐现二次"红色血腥"
曾为共青团三大著名右派之一的中国老报人铁流近日在网络上发表题为《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制止红灾降临神州》的文章,批驳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推行"唱红打黑"运动可能会掀起又一场"文化大革命"。
回顾与反思:“五·一六通知“45周年
45年前的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著名的"五·一六通知",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序幕。今天,在"十年浩劫"的说法已经被普遍接受之后,民间左派却要求重新评价文革。
文革展览登陆维也纳
本周五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的展览将在维也纳民俗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组织方希望通过展示包括毛主席像章在内的1500多件展品帮助欧洲观众了解文革期间普通中国百姓的生活状态。
中国青年在毛主义中寻找理想
在毛泽东的故乡湖南韶山,《法兰克福星期日汇报》记者不仅看到年轻人在毛的塑像前行礼如仪,也发现中国青年正在寻求新的理想和方向,其中一些人又开始热衷于毛的学说:
Interview des Tages: Auch wenn ich nicht mehr bin
2006年,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胡杰拍摄完成纪录片《我虽死去》。该片追访文革时期,北京第一个公开被打死的教育工作者--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副校长卞仲耘的故事。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汉学教授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将这部纪录片翻译成德语并于去年10月将这部电影在德语市场发行推广。魏格林教授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第一部从文革中受害者,死难者角度拍摄制作的纪录片。
专访北京林希翎追思会组织者之一王书瑶
被称为中国"头号学生右派"的林希翎女士9月19日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74岁。法国和美国的海外华人先后在9月底举行了林希翎追思会。10月18日,有近百人在北京冲破当局的重重阻挠和威胁,冒险举行了林希翎追思会。德国之声电话采访了追思会的组织者之一、当年北大"学生右派"之一王书瑶先生。
只有外国人才提这样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期间,《日报》记者参观了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六十年民族政策展》。记者发现,北京的"这些回顾展有很多空白:它麻醉了对不幸时代的回忆,无数政治运动的千百万牺牲者得不到纪念,谈论的只有成就":
见证了中国文革的德国人
今年69岁的威尔纳·彼恩施蒂尔(Werner Birnstiel)于70年代作为留学生赴北京在东德驻华使馆实习。之后彼恩施蒂尔又到中国工作,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藏地区的监控和迫害程度为文革后所仅见"
Dokumentar-Filmfest China in Köln
科隆东亚系举办的中国纪录片节上,关于文革的纪录片《我虽死去》是其中最具有震撼力的一部影片。这部拍摄于两年前的纪录片其实应该成为中国人了解历史、了解自己的一部经典影像教材,就像“文革博物馆”不应该只存在于呼吁中,而应该落成并成为反映中国现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面明镜。
Chi0210 Martin Kummer
上周日,在德国海港城市汉堡,一个题为"毛泽东时代和今日中国"的图片展圆满闭幕。该图片展于8月8日和奥运会同时开幕,作者是一位年近七十的德国记者马庭•库默,他经历了1976年中国在文革结束前夕的动荡不安。2006年,文革结束30年之后,他又前往中国,沿着当年的足迹,拍下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9月1日读者来信(下)
讨论话题《文革四十年:十大事件和十大问题》《上海合作组织不合作,俄罗斯很痛心》
毛泽东“百花齐放”德国百年博物馆
上周日,有着百年历史的莱茵州Gutsav-Lübcke州立博物馆迎来了首位中国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毛泽东与百花齐放”。与往日带有政治波普的艺术作品不同,中国艺术家任戎通过其作品开启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政治改革之路的另一扇窗。
前一页面
第3 页,共4 页
下一页面